五行学说_五行学说介绍|

xuanhujiaoyu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将古代哲学理论中以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解释自然的系统结构和方法论运用到中医学而建立的中医基本理论,用以解释人体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脏腑组织器官的属性、运动变化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名称

五行学说

英文名称

five-phase theory

应用学科

中医基础理论

出处

中医药学名词

概述

概念

五行学说是将古代哲学理论中以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解释自然的系统结构和方法论运用到中医学而建立的中医基本理论,用以解释人体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脏腑组织器官的属性、运动变化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五行概念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及其运动变化,其中“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行”是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五行特性

五行特性是古人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长期观察和朴素认识而形成的抽象概念,也是认识和识别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主要概括为“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1、“木曰曲直”:曲,弯曲、卷缩;直,伸展、伸直。凡具有生长、升发、伸展、舒展、扩展、能曲、能直等特征和作用趋势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木。

2、“火曰炎上”:炎,炎热、焚烧;上,上升、登高。凡具有炎热、发热、明亮、升散、上升等特征和作用趋势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

3、“土爰稼穑”:“爱”通“曰”;稼,播种;穑,收获。凡具有生化、长养、承载、受纳等特征和作用趋势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

4、“金曰从革”:从,顺应、变应;革,杀戮、戕害、革除。凡具有肃杀、收敛、沉降等特征和作用趋势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

5、“水曰润下”:润,滋润、滋益;下,沉降、低流、向下。凡具有滋润、下降、闭藏、寒冷等特征和作用趋势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

五行归类

五行归类是依据五行各自的特性,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或现象进行归类,分别归属于木、火、土、金、水五大系统。具体归类的方法,主要有取象比类法和演绎推理法两种。

1、取象比类法:是指将物象特征抽象并推论出其五行归属的思维过程。“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等)中找出能反映其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特征属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的归属。事物属性与木的特性相类似者,则将其归属于木;与火的特性相类似者,则将其归属于火;其他以此类推。如:以方位配五行,日出东方,与木的升发特性相类似,故东方归属于木;南方炎热,与火的温热特性相类似,故南方归属于火;中原地带土地肥沃,万物繁茂,与土的生化特性相类似,故中央归属于土;日落于西,与金的沉降特性相类似,故西方归属于金;北方寒冷,与水的阴寒特性相类似,故北方归属于水。

2、演绎推理法:是指由一般性的前提推导出个别或特殊的结论的思维过程。在五行学说中,把已知的五脏的五行归属作为推理的一般性前提,推理与五脏相关的其他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例如:已知肝属木(一般性前提),由于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因此可推理胆、筋、爪、目皆属于木;同理,心属火,而小肠、脉、面、舌与心相关,故亦属于火;脾属土,胃、肌肉、唇、口与脾相关,故亦属于土;肺属金,大肠、皮、毛、鼻与肺相关,故亦属于金;肾属水,膀胱、骨、发、耳与相关,故亦属于水。

五行正常

五行正常是指自然界食物或现象指检关系的正常状态,主要包括相生、相克与制化。

1、五行相生:生,即资生、助长、促进之意。所谓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行相生的关系中,五行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着“生我”和“我生”两方面的关系。《难经》将相生关系称为“母子”关系。

2、五行相克:克,即克制、制约、控制之意。所谓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隔递相克制和制约的关系。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行相克的关系中,五行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着“克我”和“我克”两方面的关系,《内经》将相克关系称为“所不胜”、“所胜”的关系。

3、五行制化:制即克制,化即生化。所谓制化,是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化中有制,制中有化,相辅相成,从而维持相对平衡和正常的协调关系。

五行异常

五行异常是指五行相生、相克关系失常时,自然界食物或现象指检的平衡关系失调的异常状态,主要包括相乘、相侮、母子相及等。其中,相乘和相侮是五行相克关系异常的表现,母子相及是五行相生关系异常的表现。

1、五行相乘:乘,欺凌、恃强凌弱,即克制太过。所谓相乘,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一致,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太过”所致的相乘,是指五行中的所不胜一行过于亢盛,对其所胜一行克制太过,引起所胜一行不及,从而导致五行之间生克制化的异常;“不及”所致的相乘是指五行中的所胜一行过于不足,会引起所不胜一行相对亢盛,导致对其所胜一行克制太过,使其本身更加虚弱。

2、五行相侮:侮,即欺侮。所谓相侮,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又称“反克”。五行相侮的次序与相克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亦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太过”所致的相侮,是指五行中的所胜一行过于亢盛,使所不胜一行不仅不能克制它,反而受到它的反向克制,即对其所不胜一行进行反克;“不及”所致的相侮,是指五行中的所不胜一行过于不足,不仅不能制约其所胜的一行,反而受到其所胜行的反向克制。

3、母病及子:指五行中母的一行异常,影响到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其与相生次序一致。

4、子病及母:指五行中子的一行异常,影响到其母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其与相生次序相反。

中医应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是运用五行的特性,来分析和归纳人体的形体结构及其功能,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各要素间的联系,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运用五行的生克制化,阐释人体五脏间的生理联系;运用五行的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解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因此,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主要的思维方法,对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起着重要作用,而且还对中医临床诊断、治疗和养生康复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日常建议

总述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五行学说进行调理和治疗。

生活建议

1、五行学说认为,季节气候是不断变化的,常可引发相应的疾病。一般来说,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季节多发泄泻,秋季多发燥病,冬季则多发寒病。因此,人们可顺应气候变化规律进行调养,如“法于四时”“四气调神”“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特别是年老体弱或慢性病患者,因适应能力差,因此需格外注意。

2、五行学说认为,地理环境的不同,不仅会使人的体质存在差异,也易引起相应的疾病。因此,当人们异地而居时,应警惕“水土不服”的发生,需要积极、主动适应环境,以缓解不适症状。而对于年老体弱或适应能力较差者,则应减少地域的变化。

饮食建议

1、建议养成规律的进食习惯,定时、定量就餐,食物应充分咀嚼,避免暴饮暴食、过度饥饿、饥饱不调、进食过快等。

2、建议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为主,可适当增加瘦肉、鱼类、豆类、全谷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食物。

3、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黏腻、生冷、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麻椒、肥肉、烧烤、油炸食品、糕点、冷饮、冰淇淋、咖啡、浓茶等。

4、建议戒烟戒酒。

5、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以五行学说为基础进行调补脏腑,如黑色入肾,因此存在肾虚的患者可以遵医嘱食用黑芝麻、黑豆、桑椹等黑色的食物进行调补。

运动建议

1、适量运动可以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有利于人体健康。因此建议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

2、运动应量力而行、循序渐渐,避免过于剧烈或运动过量,以免导致病情加重。

用药管理

1、尽管中医治疗常以五行学说为基础来确定治法治则,如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金水相生法、培土生金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等,但患者应遵医嘱用药,不能自我诊断或用药,以免破坏五行关系或加重五行关系失衡,进而导致病情加重或影响治疗效果。

误区提示

五行就是指木材、火焰、流水、金属、土地五种物质。

五行并不局限于这五种物质,而是指归属于木、火、土、金、水的五类物质,以及其运动变化规律。中医理论正是用五行理论来解释人体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脏腑组织器官的属性、运动变化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

五行学说是迷信。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要素的特性及其“相生”和“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是探求宇宙自然规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在中国传统理论中,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但需要注意的是,五行学说是一种哲学理论,因此不属于迷信,也不能用于占卜等迷信活动中。

依据五行理论,白头发都是肾虚,都可以吃黑色的食物补肾。

尽管在中医理论中,肾虚可能会导致白发,这类患者适量食用黑芝麻、黑豆、桑椹等黑色的食物具有一定的调补作用。但导致白头发的原因有很多原因,如血热肝旺、心脾两虚等中医病因病机,以及年龄增长、营养不良、皮肤疾病、遗传疾病等西医因素所致。同时,尽管多种黑色食物具有补肾功效,但并不是黑色食物都补肾,还需要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等进行判断。

因此,不能简单的使用五行学说进行概括,或进行疾病诊断,及食物调理和药物治疗。建议存在白发突然增多的人群及时就医,由专科医生明确诊断,并确定治疗方案。

其他

参考文献

[1]王键.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7-39.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