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学派_少林学派介绍|

xuanhujiaoyu

少林学派

指伤科上的少林寺学派。与武学上少林寺派不同。少林寺位于河南登封县西北,少室山北麓,为后魏太和年(公元477~499年)所建。唐初寺内迦佛陀师的徒弟昙宗等助唐太宗平定王世充,有功者13人,因此少林寺获赐“秦王告少林寺主教碑”。此后少林寺僧徒以武艺出名,少林寺僧,善于技击,独有其长,江湖上称“少林寺派”。伤科少林寺派的萌芽源于古时道人、僧人、异人等传授的治伤方剂。而其形成见之文字记载者则为明朝异远真人的《跌损妙方》公诸于众及明末清初《陈氏秘传》载录的少林寺治伤秘方和以后江考卿、赵廷海、王瑞柏等兼拳击、医学治伤于一身的追随者。其治伤,以经络学说为依据,按穴治伤,按穴位加减用药,创“血头行走穴道”和“致命大穴”论点等为其特色。

名称

少林学派

概述

概念
指伤科上的少林寺学派。与武学上少林寺派不同。少林寺位于河南登封县西北,少室山北麓,为后魏太和年(公元477~499年)所建。唐初寺内迦佛陀师的徒弟昙宗等助唐太宗平定王世充,有功者13人,因此少林寺获赐“秦王告少林寺主教碑”。此后少林寺僧徒以武艺出名,少林寺僧,善于技击,独有其长,江湖上称“少林寺派”。伤科少林寺派的萌芽源于古时道人、僧人、异人等传授的治伤方剂。而其形成见之文字记载者则为明朝异远真人的《跌损妙方》公诸于众及明末清初《陈氏秘传》载录的少林寺治伤秘方和以后江考卿、赵廷海、王瑞柏等兼拳击、医学治伤于一身的追随者。其治伤,以经络学说为依据,按穴治伤,按穴位加减用药,创“血头行走穴道”和“致命大穴”论点等为其特色。
解读

少林寺自从魏晋时期建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伴随少林寺发展的不仅有举世闻名的禅武,也有被尊为“少林医宗”的少林医药学,其产生于魏晋,发展于唐宋。少林伤科派则形成于明,发展于清。它与少林功夫的发展息息相关,武、伤、医三者关系密切,伤因武而起,医因伤而生。所以少林寺以其独特的背景和便利的地理环境发展了少林伤科,且少林寺历代高僧大多禅、武、医兼通,逐渐将其发扬光大。

最初少林伤科是为医治僧人在习武或者被野兽所致的创伤而逐渐发展,后因天下战事频繁,大量受伤人员需要救治,佛家秉着慈悲为怀的宗旨,运用少林医术,以救天下百姓为己任,进一步促进了少林伤科派的形成。而其形成的标志则是明代异远真人所撰写的《跌损妙方》。书中不仅记载了少林伤科治疗手法和相关秘方,其独创的“血头行走穴道歌”用药歌等内容也添补了跌打损伤在伤科学中的空白,而且最重要的是后人根据其学说多有认识并阐发,如《救伤秘旨》、《江氏伤科方书》等著作,形成了少林伤科独特的理论体系,即以经络学说、气血运行为理论基础,以穴位、脏腑部位为辨证论治依据和具有“少林寺秘传内外损伤方”、“点穴疗法”和“正骨”、“理筋”、“夹缚”“导引”等独特的治疗手法,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少林伤科体系。

由于少林武士多系佛家弟子,或技艺为佛家弟子所传授,故少林伤科又称佛家伤科。除著有《江氏伤科方书》的江考卿、著有《救伤秘旨》赵廷海之外,还有龙源洪氏、王瑞伯等医家,龙源洪氏著有《龙源洪氏家传跌打秘方》、王瑞伯著《秘传伤科集验良方》,另有撰著人不详的《少林真传伤科秘方》、《少林寺军阵伤科跌打秘方》、《少林寺伤科秘方》等少林寺派治伤方书载录其治伤经验。

应用领域

(一)少林学派辨伤特点

少林伤科以武场、战场受伤居多,由于历史及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做仪器、实验方面的检查,多凭直观方法推理判定,因此精于望诊,重在辨生死。长期以来,对诊断穴道、部位、经络、脏腑伤的程度和辨伤的生死形成一套规律:“四望”诊内伤,“四辨”知生死(凶吉)。

1、“四望”诊内伤

《少林真传伤科秘方·验症吉凶》较详细介绍四望诊伤方法,即望眼、甲(爪)、脚底、阳物。四望中,以望眼、甲(爪)较有临床意义。

2、“四辨”知生死

少林伤科认为伤科者第一要务,即辨伤之生死(《少林绝技秘本珍本汇编》)。认为“凡看跌打者,先看相穴后看症,生死之法辨明仔细,庶不致有误也”(《洪氏跌打秘方》)。因此必须通过望诊、脉诊,寻求特异的征兆来断生死(吉凶)。少林伤科长期以中医辨气血、经络、脏腑、阴阳为基础,以辨穴道、辨脉象、辨特异征象、辨脏腑绝证为方法。

3、辨穴道

少林伤科认为人体周身有 108 穴(《江氏伤科方书》),小穴 72 处,大穴 36 处,108 穴的实际应用价值尚有待探,36 穴一方面受《检骨图格》影响,一方面受“天五地六”的影响,其中有宣染神秘与牵强附会之处。其中论打中小穴,伤重亦无妨,打中大穴,虽轻难治亦死。因此,跌打损伤,“验伤何穴,其毒或轻或重,或深或浅,详细察明,治疗方可无误。又认为 12 血头穴、36 大穴、26 要害穴都是禁打点的,如果被点伤即凶。36 个大穴主要分布在头和胸腹部,一旦受伤,就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颅脑、胸腹脏器的损伤,严重者往往危及生命。

4、辨特异征象

少林伤科认为无论内外伤,其伤重不救,除立即气绝者外,必有特异的征象现于外,须仔细体察,必须寻得其征象而断其生死。特殊征象:眼白、直视、斜视、瞳仁散大者为死征;甲(爪)色死白者,甚至黑色者必死无疑;人中上吊,嘴唇翻无治;耳与鼻上皆发现赤色者不治;阳物缩者死;出血不止,先赤而后黑者死。

5、辨生死脉象

少林伤科认为脉是气之余,气衰者,脉必濡弱,气绝脉必先绝。重视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来辨伤势轻重和预后凶吉。此来自于滑寿之六脉提纲归类法。

6、辨脏腑绝症

根据所伤脏腑和部位,总结出有一定规律的“脏腑辨”决死诀。其少林六绝诀认为:“两眼不开者肝绝,声不出口者心绝,两眼直视者胃绝,气上喘急者肺绝,肢冷过曲者脾绝,笑大小便俱出者肾绝。”五行五色六死诀则称“伤着肝胆面呈青死,伤着脾胃面呈黄死,伤着胸肺面呈白死,伤肾膀胱面黑者死,损伤胞心面红者死,人中乌青发黄者死。”

(二)少林学派正骨治伤特点

少林伤科认为跌打损伤,种类有内伤、外伤、骨折骨碎、脱臼、筋脉伤、弹箭镞创伤等,根据伤情辨证论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以正骨、点穴、固定、辨穴用药、锻炼等作为独特风格的伤科体系。

1、正骨、理伤特色

少林“卸骨术”、“点穴术”之理亦是正骨法、点穴疗法之理,练成卸骨、点穴术,亦必会正骨、解穴理。学会“卸骨法,即精正骨科,诚非虚语”(《少林绝技·卸骨》)。少林伤科对骨折、脱臼、筋伤,重视手法整复,并积累了丰富的正骨经验。《少林真传伤科秘方》、《少林寺跌打奇验全方》详细记述了颅骨躯干、四肢骨折和肩、腕、肘、膝、踝、指、趾脱臼的手法整复,以及“夹绑”固定法。颈椎压缩性骨折、脱臼,少林伤科采用仰卧位足踏带牵引整复法,较之明代采取悬吊带牵引整复则又有所进步。

2、辨穴施治

是少林伤科的传统,先看相穴后看症,特别是对三十六大穴的伤否及伤情十分重视。在治疗上虽是分别辨穴施治,但治疗方剂较有规律,有的以“少林寺秘传内外损伤主方”为主,以十四味为主进行加减治疗;有的以江考卿十三味总方进行加减;《救伤秘旨》在治疗三十六大穴伤时,仅用三张汤剂方和三种丸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减。

3、善于武术点穴,精于医疗点穴

点穴主要是阻滞气血流行,使全身受到钳治;若能开启门户,使气血复其流行,经脉疏通,病伤自愈。少林点穴法有一套辨证施治手法,将常用的点摸、点打、点揉、点划手法归为补、泻、温、清四法,遵循《内经》“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清之”的治则,应用于骨折,筋伤、脱臼、内伤和各种杂病的治疗,为少林伤科一大特色。少林派的手法治疗注重医者自我锻练,操作部位上重视经穴,注重点面线三者结合,注意力量上的运用,主张用巧力、寸劲,反对用暴力、蛮力,强调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用力似棉裹铁使力渗到深处。这种境界只有深研武术者方能达到,此是少林伤科的独有特色。

4、动静结合,注重功能锻练

少林伤科对于骨折、伤筋、脱位等病症的治疗,十分强调合适的夹缚固定和练功活动,认为在治疗损伤的全过程中必须贯彻动静结合,早期以静为主,中期动静结合,后期以动为主。尽最大程度地恢复机体的功能和促进机体的康复,练功方法如易筋经、少林内功等。

(三)少林学派药物治疗特点

佛教徒多习“五明”之学,其中一明为“医方明”。佛家伤科在急救、正骨、内伤、金创等多方面有独特的经验方。

1、急救方药

少林伤科认为伤科者第一要务,即辨伤之生死,对于损伤昏厥,除以手法抢救外,还以内、外药物开窍或固脱抢救。跌打损伤致昏厥闭证,常用牙皂细末、生半夏末、二味复生散、卧龙开窍散吹鼻开窍启闭;内服应辨气闭昏厥或瘀滞昏厥,前者宜宣通开窍,少室复脉散主之;后者宜逐瘀开窍,根据伤部位、伤情、伤早晚期,选用不同的急救药,少林七厘散用于头部及损伤早期,少林飞龙夺命丹用于损伤重症,少林地鳖紫金丹用于下焦损伤及损伤后期。暑厥闭证,内服少林行军散。刀伤、标枪创大出血致气虚血脱,常用独参汤、复脉汤补气、回阳、复脉。

2、正骨方药

少林伤科正骨麻醉药有梦魂丹内服或五生麻醉散、麻药外用局部麻醉,应用于骨折、脱臼难整复者或小手术患者。通治正骨方药有接骨金丹、紫金丹、正骨丹,以活血祛瘀,接骨续筋药物配伍为主。按早、中、晚三期用药施治:早期常用活血止痛散、吉利散;中期用上通治剂;晚期常用壮骨续筋丹、生血补髓汤。

3、内伤方药

少林武术拳棍棒致内伤、筋伤、脱臼、骨折,以内伤居多,其组方遣药,以按穴道、经络、部位、脏腑损伤结合季节、时辰、症状、辨证论治而形成别具一格的少林特色。按损伤主症选用主方加减用药:少林寺秘传内外损伤主方(归尾、川芎、生地、续断、苏木、乳香、没药、木通、乌药、泽兰各一钱,桃仁十四粒,甘草八分,木香七分,生姜三片,水煎,加童便、老酒各一杯冲服。)(《救伤秘旨》)在主方基础上再根据症状轻重、部位不同,属气属血以及表、里、寒、热、虚、实等进行严格的辨证论治。该方是少林伤科的基本方,临床应用最广,对后世影响较大。按穴道损伤主方加减用药,十三味总方(当归、赤芍、桃仁、苏木、三棱、莪术、乌药、木香、青皮、玄胡、大黄、砂仁、骨碎补)是主方,十四味加减方(菟丝子、肉桂、刘寄奴、蒲黄、杜仲、元胡索、青皮、枳壳、香附、五灵脂、归尾、砂仁、五加皮、广皮)为佐,临床应用于 36 穴致伤。十三味总方是“少林寺秘传内外损伤主方”加减化裁而成的,较其用药更加精炼,按损伤后人体上、中、下三部用药,三部汤药方以中医三焦辨证为依据,辨证简单,应用灵验,也为治伤常用方。

4、金创方药

少林伤科早期因为局限于寺内,僧人善用拳脚与棍棒,故受伤鲜有皮开肉绽之状。后期少林伤科延伸到军阵战场,故为刀斧、剑枪、暗器、弹炮所致创伤以皮开肉绽、血流筋断居多,俗名“红伤”。唐代及以后历代的军营中,少林武术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由于战争的需要,大批的伤员需要救治,少林伤科已形成一套清创缝合内外药物治疗经验。《少林寺秘方集锦》、《少林寺伤科秘方》都载录不少少林刀枪特效方药。少林伤科认为轻伤皮肉或筋脉,止血为第一重要,须先止血,然后用内服药培其元气。外用药法:掺药止血,常选用桃花散、旱金枪方,如圣金刀散、珍珠八宝散;敷药止血法,常选用少林止血散、少林万能止血散、少林金伤散、杨家枪伤散:单方独味止血,如鲜马灯草。内服药,选用外伤见血主方加减。金疡红肿溃烂或溃烂不愈,采用内外结合治疗。内服解毒祛腐,消肿止痛,生肌收敛药物,常选用金枪烂方、金伤愈灵丹;外用敷贴拔毒生肌药散、膏药,常用少林寺僧医世代所传的少林拔毒生肌散、少林观音膏等。

其他

参考文献

1韦以宗主编.《中国骨伤科学辞典》: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年

2周华、李良松、张波.浅述中医伤科及少林伤科派的形成与发展:湖南中医杂志,2015年

3黎立.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研究: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年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