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治法_气血治法介绍|

xuanhujiaoyu

气血治法

气血治法是指运用中药调理气血的方法,是运用中医理论对气血失衡的治疗,对气的异常、血的异常、气血关系的异常辨证时要分清虚实及主次关系,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名称

气血治法

概述

概念
气血治法是指运用中药调理气血的方法,是运用中医理论对气血失衡的治疗,对气的异常、血的异常、气血关系的异常辨证时要分清虚实及主次关系,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解读
气血治法是通过中药治疗气血异常的方法。气的异常有气虚、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闭等;血的异常有血虚、血瘀、血热、血寒等;气血关系异常有气血两虚、气虚血瘀、气滞血瘀、气不摄血、气随血脱等。故在治法上,针对气的异常有益气、行气、降气、生气、开窍之不同;针对血的异常有补血、行血、凉血、温血之别;气血关系异常则是气、血异常的两两组合,如气血两虚治宜补益气血,气虚血瘀治宜补气活血等等。
应用领域

(一)气失常的辨证论治举例

1、气陷证

主症:内脏下垂,如子宫脱垂、脱肛等,伴倦怠乏力,少气懒言。

副症:肌无力,睑废,囟陷,胃脘隐痛,重坠喜按;久泄久痢,其泻如注,完谷不化;腹部坠胀,气短不足以息,努力呼吸有似于喘;痈证漫肿无头,顶陷难收,溃脓质稀;崩中下血,长期不愈,血多质稀;胎动易滑,或习惯性流产;尿频色清,时有便意,头晕眼花,神疲嗜卧,不耐烦劳。

舌脉:舌淡苔白,脉弱。

治疗法则:益气升陷

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升陷汤、举元煎、提肛散。

2、气滞证

主症:胀闷疼痛。

副症:头胀痛,眩晕,面部时时发热,眉棱骨痛,精神抑郁,胃脘、腹部胀痛,常连两胁,按之痛减,嗳气频繁,或嘈杂吐酸,或疝瘕,或腹部胀满中空无物;或大便不爽欲便不得,或肠鸣腹泻,泄后痛缓,随后又作,恼怒加甚;胸中气滞,攻冲作痛,游走不定,呼吸牵掣作痛,俯仰转侧不利;或心前区憋闷、绞痛,重则牵及肩臂内侧,气窒呼吸不畅;腰痛胀满,连及腹胁,似有气走注,忽聚忽散,不能久立行远;或遍身疼痛,游走不定;妇女经前或经行时腹部胀甚于痛,或兼胸乳等处胀闷不舒,经行涩滞不畅,或经行后期;或者经闭。

舌脉:舌色正常或稍暗,苔白或黄,脉沉弦、涩、或结代。

治疗法则:行气疏滞。

代表方剂:香苏散、四磨汤、木香调气饮、乌药散、加味乌药散、逍遥散。

3、气逆证

主症:咳逆喘息,肺气上逆,呃逆,嗳气,恶心,呕吐,反胃,头痛,眩晕,昏厥(中风),呕血,奔豚。

副症: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久咳,烦闷欲绝;胸隔痰满,咽喉有声,如水鸡之鸣;肺胀,目如脱状,息奔上气,痞痰满膈中,气息奔急,喘息有声;冲冲而气急,喝喝而息数,张口抬肩,仰首挺胸,气满支心,心下闷乱,不欲闻人声,休作有时,乍瘥乍极,呼吸短气,手足厥逆,内烦结痛,温温欲吐;气撞心疼吐蛔;胸中痞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气痞不宣,烦满,懊�,虚烦不得眠;胸胁满胀;急躁易怒,口苦吐酸,食能下咽,衄血,唾血。

舌脉:因其病因复杂,舌脉无明显特征。

治疗法则:肺气上逆宜肃肺止咳平喘;胃气上逆宜和降胃气;肝气上逆宜平肝降逆;肾气上逆宜平冲降逆。

代表方剂:肺气上逆宜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小陷胸汤、小青龙汤、苏子降气汤;胃气上逆宜旋复代赭汤、小半夏汤、橘皮竹茹汤;肝气上逆宜镇肝熄风汤、龙胆泻肝汤。肾气上逆宜奔豚汤。

4、气闭证

主症:神昏猝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高热昏迷,痉厥。

副症:猝然晕厥,四肢僵直而厥冷,两手握固,胸满气喘,呼吸气粗,面青;或者面赤,唇紫舌红;或喉间痰鸣,口吐涎沫;或饱食后,突然昏厥,口不能言,肢不能举,腹鼓而嗳气腐臭;或中暑昏厥,身热汗出,气喘不语,牙关微闭或口开;或者身热神昏,躁扰不宁,妄言妄见,烦渴面赤,扬手掷足,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昏迷烦躁,不知所苦间有神清之时,懒于动作,目喜闭或目开不欲见光,身热不扬,渴不欲饮;或气闭结胸,心下硬痛,手不可近;或气喘不得平卧,卒然声音嘶哑或失音,耳聋;或小便点滴而出或点滴不出;或大便不通,气闭关格。

舌脉:舌淡或红,苔白或黄或腻,脉伏、沉、弦、沉、滑、弦数、滑实、弦劲等。

治疗法则:启闭开窍

代表方剂:通关散、搐鼻散、苏合香丸、安宫牛黄丸、五苓散、大承气汤、大陷胸汤、神仙解语汤、羚角钩藤汤。

5、气脱证

主证:呼吸微弱而不规则,昏迷或昏仆,汗出不止,肢厥身凉,面色苍白,口开目合,手撒身软,二便失禁。

舌脉:脉微欲绝,舌质淡白,苔白润。

治法:益气回阳,扶正固脱

代表方剂:参附汤。

6、气虚证

主症: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症加甚。

副症:反复感冒,长期不愈;咳嗽声低,气短虚怯;喘促息微,气不得续;久病呃逆,短促声低,心悸神怯;泄泻日久,形体消瘦,纳食不佳,肢体困怠;年高便秘,便溏不燥;小便作淋,少腹气坠,里急后重,逼坠作痛;癃闭,遗尿;惊悸,怔忡,健忘,癫痫,痴呆,眩晕,头痛绵绵不已,时有间歇,喜按;虚劳,麻木;素常体弱,突然昏倒,重者可见口开目闭、手撒遗尿、肢体松弛、鼻鼾吐沫,或汗出喘促等。

舌脉:舌淡苔白,脉虚弱无力。

治疗法则:益气补虚。

代表方剂:四君子汤、人参益气汤、玉屏风散、补中益气汤、参附汤。

(二)血失常的辨证论治举例

1、血虚证

主症:面色萎黄,或淡白无华。

副症:口唇、眼结膜、爪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月经延期或闭经。

舌脉:舌淡苔白,脉细无力或细涩。

治疗法则:补血为主。

代表方剂:四物汤、归脾汤、当归补血汤。

2、血脱证

主症:突然大量失血,或慢性失血久而不愈。

副症:面色苍白,夭然不泽,头晕眼花,心悸怔仲,气微而短,四肢清冷,甚则昏厥、不省人事。

舌脉:舌淡白,脉空虚或芤,或微细欲绝。

治疗法则:益气养血固脱。

代表方剂:独参汤、参附汤、人参养荣汤。

3、血瘀证

主症:疼痛,肿块,出血。

副症:其疼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拒按,常在夜间加剧;其肿块在体表者,色呈青紫,在腹内者,坚硬按之不移;其出血或反复不止,色泽紫暗,夹有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唇、爪甲紫暗,或皮下紫斑,或肌表丝状如缕,或腹部青筋外露,或下肢青筋胀痛;妇女可见经闭或崩漏。

舌脉:舌质紫暗,或见瘀点、瘀斑,脉细涩。

治疗法则:活血化瘀。

代表方剂: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膈下逐瘀汤、身痛逐瘀汤、通窍活血汤、复元活血汤、补阳还五汤。

4、血热证

主症:身热,心烦。

副症:口渴不喜饮,身热夜甚,甚则神昏,躁扰发狂,以及发斑吐衄,尿血便血,女子月经过多或崩漏,其出血具有势较急,量较多,色深红的特点。

舌脉:舌质红绛,脉细数。

治疗法则: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安神。

代表方剂:清营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

5、血寒证

主症:恶(畏)寒,怕冷,手足清冷。

副症:肢体麻木,皮肢不泽,喜暖,心腹胃脘冷痛,得热痛减,面色青黑或苍白,妇女可见月经愈期,痛经。

舌脉:舌淡暗,脉细缓或沉迟。

治疗法则:温阳散寒。

代表方剂:理中汤、阳和汤、参附汤。

(三)气血失调的辨证论治举例

1、气血两虚证

主症:面色㿠白或萎黄,心悸气短。

副症:头目眩晕,失眠健忘,多梦自汗,少气懒言,神疲乏力;或发色不泽,唇甲淡白;或食少纳呆,饮食无味,形体消瘦;或手足麻木,肌肤不仁。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缓而无力。

治疗法则:补气养血。

代表方剂:归脾汤、八珍汤。

2、气滞血瘀

主症:刺痛拒按,痛处不移,面色晦暗或黧黑。

副症: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性情急躁或抑郁;或谵语,或发狂;或胁下痞块,坚硬不移;或口唇爪甲青紫,肌肤甲错;或口渴但欲嗽水不欲咽;或皮肤紫斑,或肌表有丝状血缕,或腹部青筋外露,或下肢青筋胀痛;或大便色黑如柏油;或痛经,闭经、恶露不尽,血色紫暗夹有血块。

舌脉: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沉涩,或结代。

治疗法则: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代表方剂:血府逐瘀汤、身痛逐瘀汤、复元活血汤、少腹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等。

3、气不摄血

主证: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崩漏,气短,倦怠乏力,面色白而无华。

舌脉:舌淡,脉细弱等。

治疗原则:补气摄血。

代表方剂:归脾汤加减等。

4、气虚血瘀

主证:神疲乏力,气短,动则益甚,颜面微浮,或半身不遂,大便稀溏或便秘不畅,小便清。

舌脉:舌质黯,苔白。

治法:补气活血

代表方剂:补阳还五汤等。

5、气随血脱

主证: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淡无华,精神萎靡、眩晕或晕厥、冷汗淋漓、四末不温,或有抽搐,或见口干。

舌脉:舌淡,脉芤或微细。

治法:益气固脱。

代表方剂:独参汤等。

其他

参考文献

1、李剑,曾召.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治则治法与针灸学: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年

2、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3、余甘霖.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