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崩漏_气虚崩漏介绍|

xuanhujiaoyu

气虚崩漏

气虚崩漏为病证名,多因素体虚弱,忧思不解,或饮食失节等损伤脾胃,以致气虚冲任不固,血失统摄。症见阴道出血量多,或淋沥不止,色淡质稀,疲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等。治宜补气固摄。方用举元煎,或补中益气汤。血多加阿胶、艾叶炭、乌贼骨;若流血不止,两目昏暗或眩晕跌仆,脉细弱者,用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

名称

气虚崩漏

概述

概念
气虚崩漏为病证名,多因素体虚弱,忧思不解,或饮食失节等损伤脾胃,以致气虚冲任不固,血失统摄。症见阴道出血量多,或淋沥不止,色淡质稀,疲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等。治宜补气固摄。方用举元煎,或补中益气汤。血多加阿胶、艾叶炭、乌贼骨;若流血不止,两目昏暗或眩晕跌仆,脉细弱者,用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
解读

经血非时而下,或阴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断者,称为“崩漏”。前者称为“崩中”,后者称为“漏下”。若经期延长达两周以上者,应属崩漏范畴,称为“经崩”或“经漏”。

气虚崩漏为崩漏之一,为虚证崩漏,主要为肾气虚和脾气虚。肾虚,先天肾气不足,少女肾气稚弱,更年期肾气渐衰,或早婚多产,房事不节,损伤肾气。若耗伤精血,则肾阴虚损,阴虚内热,热伏冲任,迫血妄行,以致经血非时而下;或命门火衰,肾阳虚损,封藏失职,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亦致经血非时而下,遂成崩漏;脾虚,素体脾虚,饮食失节,忧思不解,或劳倦过度,损伤脾气,中气下陷,冲任不固,血失统摄,非时而下,遂致崩漏。

应用领域

(一)脾虚证

主要证候: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沥日久不尽,血色淡,质清稀;面色㿠白,神疲气短,或面浮肢肿,小腹空坠,四肢不温,纳呆便溏;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脉沉弱。

证候分析:脾虚中气虚弱甚或下陷,则冲任不固,血失统摄,故经血暴下或淋沥不尽;气虚火不足,故经色淡质清稀;神疲气短、小腹空坠,舌淡胖,脉细弱均为脾虚气弱之征。

治法: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方药: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

1、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

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

原方治气虚血崩昏暗。

方中人参、黄芪大补元气,升阳固本。白术健脾资血之源又统血归经。熟地滋阴养血,“于补阴之中行止崩之法”。“气不足便是寒”,佐黑姜既可引血归经,更有补火温阳收敛之妙。且黄芪配当归含有“当归补血汤”之意,功能补血,熟地配当归一阴一阳补血和血。全方气血两补,使气壮固本以摄血,血生配气能涵阳。气充而血沛,阳生而阴长,冲脉得固,血崩自止。

气虚运血无力易于停留成瘀,常加田七、益母草或失笑散化瘀止血。据临床研究报道益气化瘀止血是治疗崩漏出血期的重要治法。

2、固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若暴崩如注,肢冷汗出,昏厥不省人事,脉微欲绝者,为气随血脱之危急证候,按急证方法补气回阳固脱。必要时输液、输血迅速补充血容量以抗休克。

(二)肾气虚证

主要证候:多见青春期少女或经断前后妇女出现经乱无期,出血量多势急如崩,或淋沥日久不净,或由崩而淋,由淋而崩反复发作,色淡红或淡黯,质清稀;面色晦黯,眼眶黯,小腹空坠,腰脊酸软;舌淡黯,苔白润,脉沉弱。

证候分析:青年肾气未盛,更年肾气渐虚,或中年房劳胎产数伤肾气,肾气虚衰,封藏失司,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故经乱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沥不止,色淡红或淡黯,质清稀;腰脊酸软,舌淡黯、脉沉弱均为肾气虚之象。

治法:补肾益气,固冲止血。

方药:加减苁蓉菟丝子丸(《中医妇科治疗学》)加党参、黄芪、阿胶。

熟地、肉苁蓉、覆盆子、当归、枸杞子、桑寄生、菟丝子、艾叶

原方治肾虚不孕。

方中肉苁蓉、菟丝子、覆盆子温补肾气,菟丝子补阳益阴,熟地滋肾益阴,阴阳双补,使肾气充盛,封藏密固以止崩;黄芪、党参补气摄血;阿胶、艾叶补血、固冲、摄血;杞子、桑寄生补肝肾;当归补血活血,引血归经。全方共奏补肾益气,固冲止血之功。若嫌当归辛温助动,走而不守,亦可去当归。

其他

参考文献

1、李经纬等.《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2、张玉珍.《中医妇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