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五经在中医学上,既可指五脏所属的五条经脉,即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和足少阴肾经;又可指五个推拿穴位,即位于五指末节掌面的脾、肝、心、肺、肾五穴。
当五经作为经脉时,包括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和足少阴肾经。
1、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背毫毛部,沿足背经内踝前上行,至内踝上8寸处交于足太阴经之后,上经腘窝内缘,沿大腿内侧,上入阴毛中,环绕阴器;再上行抵达小腹,夹胃,属于肝,络于胆;再上行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继续上行经喉咙的后面,上入鼻咽部,连目系,上出额部,与督脉在巅顶部交会。其支脉,从目系下循面颊,环绕唇内。另一支脉,从肝部分出,穿过横膈,注于肺。
2、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与其他脏器相连的组织);下行经过横膈,联络小肠。其支脉,从心系向上,夹着食道上行,连于目系(眼球连接于脑的组织)。其直行经脉,从心系上行到肺部,再向外下到达腋窝部,沿着上臂内侧后缘,行于手太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后面,到达肘窝;再沿前臂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进入掌内,止于小指桡侧末端。
3、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末端,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大趾本节后的第1跖趾关节后面,上行至内踝前面,再沿小腿内侧胫骨后缘上行,至内踝上8寸处交于足厥阴经之前,再沿膝股部内侧前缘上行,进入腹部,属脾,联络胃;再经过横膈上行,夹咽部两旁,连系舌根,分散于舌下。其支脉,从胃上膈,注心中。
4、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再返回沿胃上口,穿过横膈,入属于肺。从肺系(气管喉咙部)向外横行至腋窝下,沿上臂内侧下行,循行于手少阴与手厥阴经之前,下至肘中,沿着前臂内侧桡骨尺侧缘下行,经寸口动脉搏动处,行至大鱼际,再沿大鱼际桡侧缘循行直达拇指末端。其支脉,从手腕后分出,沿着食指桡侧直达食指末端。
5、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走足心,行舟骨粗隆下,经内踝的后方,向下进入足跟中,沿小腿内侧上行,经胭窝内侧,沿大腿内侧后缘上行,贯脊柱,属于肾,络于膀胱。其直行支脉,从肾脏向上经过肝、膈,进入肺脏,沿着喉咙,夹舌根旁;另一支脉,从肺分出,联络心,流注于胸中。
五经的主治范围因具体经脉不同而有所差异。
1、足厥阴肝经:主要治疗肝胆病(如黄疸、胸胁胀痛、呕逆及肝风内动导致的中风、头痛、眩晕、惊风等);妇科病和前阴病(如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遗尿、小便不利等);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下肢痹痛、麻木、不遂等)。
2、手少阴心经:主要治疗心、胸、神志病(如心痛,心悸,癫狂痫等);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肩臂疼痛、胁肋疼痛、腕臂痛等)。
3、足太阴脾经:主要治疗脾胃病(如胃痛、呕吐、腹痛、泄泻、便秘等);妇科病(如月经过多、崩漏等);前阴病(如阴挺、不孕、遗精、阳痿等);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下肢痿痹、胸胁痛等)。
4、手太阴肺经:主要治疗肺系病证(如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咯血、胸痛等);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肩背痛、肘臂挛痛、手腕痛等)。
5、足少阴肾经:主要治疗头和五官病证(如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等);妇科病和前阴病(如月经不调、遗精、阳痿、小便频数等);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下肢厥冷、内踝肿痛等)。
当五经作为穴位时,包括脾经穴、肝经穴、心经穴、肺经穴和肾经穴。
1、脾经穴:又称脾、脾土,位于拇指桡侧缘或拇指末节螺纹面。
2、肝经穴:又称肝、肝木,位于食指掌面。
3、心经穴:又称心、心火,位于中指掌面。
4、肺经穴:又称肺、肺金,位于无名指掌面。
5、肾经穴:又称肾、肾水,位于小指掌面。
五经穴的功效因具体穴位不同而有所差异。
1、脾经穴:具有补虚扶弱、补血生肌、除痹痛、进饮食、化痰涎的功效,主要治疗消化不良、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便血及一切斑、疹、痧隐出不透。
2、肝经穴:具有开郁、除烦的功效,主要治疗目赤昏闭、烦躁不宁等病症。
3、心经穴:具有清心火、通利小便、发汗、止咳等功效,主要治疗心火妄动、口疮、眼赤红、小便不通、咳嗽发热、惊搐和烦躁等症。
4、肺经穴:具有利咽止咳、顺气化痰的功效,主要治疗肺炎、咳嗽痰喘、大便秘结等问题。
5、肾经穴:具有补肾益脑、益气养神、温下元、止虚火、通利小便等功效,主要治疗先天不足、遗尿、五更泄泻、咳嗽、喘息、癫痫、目赤、齿痛等问题。
日常建议
建议在日常生活中,保证规律的作息、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度进行运动,并可通过适当按摩来改善相应脏腑的功能。
主要包括规律作息以及适当按摩。
1、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以便使五脏六腑能够得到休养和恢复。
2、适当按摩特定穴位,以刺激经络,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脏腑功能。
适度的体育锻炼,如太极、散步等,可以增强脏腑功能,促进身体健康。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以免损害五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