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臭_五臭介绍|

xuanhujiaoyu

五臭

五臭也叫五气,即臊、焦、香、腥、腐,《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气五味在中药学中为药物归经的主要理论基础。

名称

五臭

出处

《黄帝内经》

概述

概念
五臭也叫五气,即臊、焦、香、腥、腐,《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气五味在中药学中为药物归经的主要理论基础。
解读
五臭指药物与食物的五种气味,即臊、焦、香、腥、腐,也称为五气。《 素问·六节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张景岳注:“天以五气食人者,臊气入肝,焦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腐气入肾也。”气味是传统中医药性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当以气味相对而言的时候,气一般指的是嗅觉器官(主要是鼻)所感知的臊、焦、香、腥、腐五气;而味则指的是味觉器官所感知的酸、苦、甘、辛、咸五味。气属阳,味属阴,气味共同决定了药物的归经,但是关于五臭(五气)的内容,《内经》论述很少,在后来的药性理论中运用也不多。
应用领域
指导用药归经及饮食
在中药性味归经中,臊焦香腥腐五气(五臭)同五味(酸、苦、甘、辛、咸)、四性(寒热温凉)共同决定了药物的属性归经,指导临床用药。《内经》记载“精藏于肝,其病惊骇,其味酸,其臭臊;藏精与心,故病在五脏,其味苦,其臭焦;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臭香;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臭腥;藏精于肾,故病在谿,其味咸,其臭腐”。

其他

参考文献
1、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张志斌、区永欣、邓铁涛、欧明.《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2、吴颢昕.《灵枢经白话解读》: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
3、王正山,张其成,经典中医气味阴阳理论相关问题初探,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10月,第33卷,第5期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