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味_气味介绍|

xuanhujiaoyu

气味

在中药理论中,气味是指中药的性味,包括寒、热、温、凉四气(性)和酸、苦、甘、辛、咸五味。在中医诊断学中,嗅气味是重要的闻诊内容。

名称

气味

应用学科

中医药学

出处

《神农本草经》

概述

概念

在中药理论中,气味是指中药的性味,包括寒、热、温、凉四气(性)和酸、苦、甘、辛、咸五味。在中医诊断学中,嗅气味是重要的闻诊内容。

解读

《神农本草经》序例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 气。”这是有关药性基本理论之一的四气五味的最早概括。每味药物都有四 气五味的不同,因而也就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历代本草在论述药物的功 用时,首先标明其“气”和“味”,可见气与味是药物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 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意义。 

四气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而在四性以外还有一类平性药,它是指药性的寒热界限不很明显、药性平和、作用缓和的一类药。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 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寒热性质是相对而言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证寒热为基准。

1、寒凉药:是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通常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主要用于实热烦渴、温毒发斑、血热吐衄、火毒疮疡、热结便秘、热淋涩痛、黄疸水肿、痰热喘咳、高热神昏、热极生风等一系列阳热证。

2、温热药:是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通常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元、回阳救逆等作用,主要用于中寒腹痛、寒疝作痛、阳痿不举、宫冷不孕、阴寒水肿、风寒痹证、血寒经闭、虚阳上越、亡阳虚脱等一系列阴寒证。

此外,由于寒与凉、热与温具有程度存在差异,因此在用药时,需根据疾病的寒热性质谨慎用药。

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不同的药味,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但由于酸、苦、甘、辛、咸是最基本的五种药味,所以仍称为五味。

尽管五味包含药物的真实味道,但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概括。《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是对五味作用的最早概括。后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日臻完善。现据前人的论述,结合临床实践,将五味所代表药物的作用及主治病证分述如下:

1、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有辛味。因此辛味药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

2、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来讲,滋养补虚、消食和胃、调和药性及缓解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甘味药多用治正气虚弱、食积不化、脘腹挛急疼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

3、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酸味药多用治自汗盗汗、肺虚久咳、久泻久痢、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滑脱不禁的病证。

4、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一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散寒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苦味药多用治火热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

5、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来讲,泻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咸味药多用治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癥瘕痞块等证。

6、淡:“能渗、能利”,即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故有些利水渗湿的药物具有淡味。淡味药多用治水肿、脚气浮肿、小便不利之证。

7、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多用治自汗盗汗、久泻久痢、遗尿尿频、遗精滑精、崩带不止等滑脱不禁的病证。

由于每种药物都同时具有性和味,因此必须将四气和无味综合起来分析判断。 

嗅气味

嗅气味,是指嗅辨患者身体气味与病室气味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一、病体之气

病体之气是指病体散发的各种异常气味,如口气、汗气、痰涕之气、呕吐物之气、排泄物之气等。

1、口气:口气是指从口中散发出的异常气味。正常人呼吸或讲话时,口中无异常气味散出。长期口中散发臭气者,称为口臭,多与口腔不洁、龋齿、便秘及消化不良等因素有关。口气酸臭,兼见食少纳呆,脘腹胀满者,多属食积胃肠。口气臭秽者,多属胃热。口气腐臭,或兼咳吐脓血者,多是内有溃腐脓疡。口气臭秽难闻,牙龈腐烂者,为牙疳。

2、汗气:汗气是指患者随汗出而散发出的气味。汗出腥膻,多见于风温、湿温、热病,是风湿热邪久蕴皮肤,津液受到蒸变或汗后衣物不洁所致。汗出腥臭,多见于瘟疫,或暑热火毒炽盛所致。腋下随汗散发阵阵臊臭气味者,多为湿热内蕴所致,可见于狐臭。

3、痰涕之气:正常状态下,人体排出少量痰和涕,无异常气味。咳吐痰涎清稀量多,无特异气味者,属寒证。咳痰黄稠味腥,是肺热壅盛所致。咳吐浊痰脓血,腥臭异常者,多是肺痈,为热毒炽盛所致。鼻流浊涕,腥秽如鱼脑,为鼻渊。鼻流清涕无气味,多为外感风寒。

4、呕吐物之气:呕吐物清稀,无臭味,多属胃寒。气味酸腐臭秽者,多属胃热。呕吐未消化食物,气味酸腐,为食积。呕吐脓血而腥臭,多为内有痈疡。

5、排泄物之气:排泄物之气包括二便及妇女经、带等的异常气味,应结合望诊、问诊综合判断。大便臭秽难闻者,多为肠中郁热;大便溏泄而腥者,多属脾胃虚寒;大便泄泻臭如败卵,或夹有未消化食物,矢气酸臭者,为伤食。小便黄赤混浊,臊臭异常者,多属膀胱湿热;尿液若散发出烂苹果样气味者,多属消渴病后期。妇女月经臭秽者,多属热证;经血味腥者,多属寒证。带下臭秽而黄稠者,多属湿热;带下腥臭而清稀者,多属寒湿。崩漏或带下奇臭,兼见颜色异常者,应进一步检查,以判别是否为癌症所致。

二、病室之气

病室之气是由病体本身或排泄物、分泌物散发而形成。气味从病体发展到充斥病室,说明病情危重。临床上通过嗅病室气味,可作为推断病情及诊断特殊疾病的参考。

1、病室臭气触人,多为瘟疫类疾病。

2、病室有血腥味,多为失血证。

3、病室有腐臭气,多患溃腐疮疡。

4、病室尸臭,多为脏腑衰败,病情重笃。

5、病室有尿臊味,多见于水肿晚期。

6、病室有烂苹果样气味,多见于重症消渴病。

7、病室有蒜臭味,多见于有机磷农药中毒。

其他

参考文献

1、袁钟等.《中医辞海上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1995年

2、高学敏主编.《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