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能摄血_气能摄血介绍|

xuanhujiaoyu

气能摄血

气对血液有控制约束作用,使正常的血液循行脉管之中,而不致溢于脉管之外。反之,气虚不足,无权统摄,常会出现各种出血症,称为“气不摄血”。治疗上以益气补气之法,恢复统摄的功能。

名称

气能摄血

概述

概念
气对血液有控制约束作用,使正常的血液循行脉管之中,而不致溢于脉管之外。反之,气虚不足,无权统摄,常会出现各种出血症,称为“气不摄血”。治疗上以益气补气之法,恢复统摄的功能。
解读
气与血是人体内的两大类基本物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素问·调经论》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景岳全书·血证》又说:“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唯斯而已。”气与血都由人身之精所化,而相对言之,则气属阳,血属阴,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气有推动、激发、固摄等作用,血有营养、滋润等作用。故《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呴之,血主濡之。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因而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说法。
气能摄血,是指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气能摄血主要体现在脾气统血的生理功能之中。脾气充足,发挥统摄作用使血行脉中而不致逸出脉外,从而保证了血液的正常运行及其濡养功能的发挥。如若脾气虚弱,失去统摄,往往导致各种出血病变,临床上称为“气不摄血”或“脾不统血”。
应用领域
根据气能摄血理论,治疗一些出血病变时,必须用健脾补气方法,益气以摄血。临床中发生大出血的危重证候时,用大剂补气药物以摄血,也是这一理论的应用。如归脾汤,本方由白术、当归、白茯苓、炒黄芪、远志、龙眼肉、炒酸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组成,本方证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方中以参、芪、术、草大队甘温之品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旺而血生;当归、龙眼肉甘温补血养心;茯苓(多用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气醒脾,与大量益气健脾药配伍,复中焦运化之功,又能防大量益气补血药滋腻碍胃,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用法中姜、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全方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为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之良方。

其他

参考文献
1、刘国梁主编.《人体科学辞典》 :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2、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3、邓中甲主编.《方剂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