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指刺激经穴时,依循经感传线的出现多少和感传通达部位的远近,对循经感传现象的显现程度进行的分类标准。
Ⅰ型(显著型),刺激井穴(或原穴)时,有6条以上的经脉感传能通达经脉全程,其余经脉感传能超过肩、髋关节,但不能抵达经脉终点者。
Ⅱ型(较显型),有2条以上的经脉感传能通达全程,或3条以上的经脉感传能超过肩、髋关节者。
Ⅲ型(稍显型),有1条以上的经脉感传能通过肩、髋关节,或2条以上的经脉感传(刺激井穴)能过腕、踝关节,或(刺激原穴)能通过肘膝关节者。
Ⅳ型(不显型),所测各经感传均不能超过腕、踝关节,或仅1条经脉感传能超过腕、踝关节者。
(一)阻断循经感传现象的因素
多方面研究资料表明,循经感传现象时可以被外界因素所阻断的,这种感传可阻断的现象为“循经感传的可阻滞性”,局部机械压迫、局部注射0.9%氯化钠或普鲁卡因、局部冷冻降温,以及触摸刺激表皮等,都可使循经感传现象受到阻滞。
目前,对循经感传现象的可阻滞性的产生机制存在两种看法,即“中枢干扰”和“外周阻断”。一些研究资料表明,局部机械压迫对大脑皮质诱发电位没有明显的干扰,但对循经感传和针刺激效应都有明显的阻滞作用。局部冷冻降温对循经感传现象有明显阻滞作用,但对针刺穴位有关感觉神经的动作电位、大脑皮质体觉诱发电位均无明显影响。
(二)循经感传与临床
1、循经感传与针刺疗效的关系
现代实验针灸学通过大量的临床资料证明“感传愈显著,疗效愈好”,循经感传与针刺治疗效果之间确有某种内在联系和规律,探明二者的联系途径和作用规律,对提高针灸临床疗效,阐明针灸治病原理和经络实质均有重要意义。
2、循经感传与针刺阵痛效果的关系
现代大量临床资料证实,古人关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和“气至而有效”的观察和论述是十分正确的。至于感传所到之处的痛阈变化与感传现象之间有何内在联系,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途径和相互作用规律究竟如何,至今尚无明确答案。因此探讨这个问题对于阐明针刺治病原理很有意义。
3、循经感传与针刺麻醉效果的关系
大多数临床观察表明,感传直达手术区的患者,针麻镇痛效果均比较好,反之则镇痛效果相对减弱。还有人对感传显著程度不同的患者的针麻效果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发现,感传显著的患者针麻效果均比较好,而感传不显著者的针麻效果则相对较差,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但也有少数单位的研究认为,针麻效果之优劣与患者循经感传的显著程度无关。由于影响针麻效果的因素较为复杂,所以要对此作出结论,尚有待进一步观察和证实。
其他
1、主编: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张志斌、区永欣、邓铁涛、欧明.《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5月
2、毛兵主编.《四川大学校级立项教材系列针灸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年
3、作者:邓春雷.《实验针灸学(供中医、针灸推拿专业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07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