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中针法_人中针法介绍|

xuanhujiaoyu

人中针法

针刺方法。针刺人中沟的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方法。

名称

人中针法

概述

概念
针刺方法。针刺人中沟的穴位治疗全身疾病的方法。
解读
人中沟,为鼻柱下方与上唇之间的一浅沟,因其在口鼻之间,鼻为肺窍通于天,口为脾窍通于地,天气在上,地气在下,人处于中而名“人中”,为督脉循行所过之处,督脉上通于脑,督脉上通于脑,贯心络肾,交会联络诸阳经,并与任脉交于牙龈交,使阴阳二脉相联系。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足阳明胃经“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足厥阴肝经“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口”,奇经八脉中的冲脉上达咽喉,环绕口唇,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十二经脉均内属脏腑,联络各部组织器官,通于四肢百骸。人中沟则通过上述经脉与全身经络脏腑相联系,为经络气血运行的通路,针刺其穴可调和阴阳气血,通达脏腑,治疗全身多种病证。
应用领域

(一)定位与主治

将人中沟分为上、中、下三段,每段内有三个穴,其穴均在人中沟内,从唇向上顺序命名为沟1~沟9,各穴主治病证如下:

沟1:主治头面、脑颅病急性期、唇麻痛、唇痈、牙痛、舌痈,多用三棱针放血。

沟2:主治头面项背疼痛、面瘫、中风、类中风等。

沟3:主治心肺及胸、臂、肘、腕部病变和头部震颤。

沟4:主治胸部、上腹部病变,如胃脘胀痛、胸胁不适、乳痈等。

沟5:主治中焦脾胃病变及腰脊疼痛等证,如急性腰扭伤、胰腺炎、胆道蛔虫症等。

沟6:主治肝肾及腰脊疼痛诸病。

沟7:主治尿潴留、腹股沟至膝等处病变。

沟8:主治双下肢及膝部疼痛、热胀。

沟9:主治双下肢及膝部疼痛、热胀,鼻痛、鼻干。

上述9个腧穴,按上、中、下三部分别主治下、中、上三焦的疾病。应用时,病位偏于左侧者针刺偏左,病位偏于右侧者针刺偏右,偏于下焦上部的取上段偏下之穴,上、中焦以此类推。人中沟三部九穴在其主治范围之外均可治疗头面疾患,尤以下部三穴特效。据资料介绍,向上斜刺主治督脉所主之头面、脊背、腰骶部及双下肢病变,向下斜刺主通任脉,治胸腹诸症。

(二)操作方法

1、针具

运用0.5~1寸的26号毫针,快速进针,先直刺而后依症斜向左右或上下。

2、操作

如治左侧上部病变,针刺宜斜向左下;久病邪深,留针时间宜长,反之宜短,或不留针;除中风用穴较多外,一般病症只取一穴,必要时可配合体针。

3、注意事项

人中沟位于危险三角附近,针前必须严格消毒,防止感染,由于此处神经丰富,针刺较痛,针刺前需向患者说明,且手法宜轻、快,防止过强刺激。

4、适应症

对于各类脑病、晕厥、急慢惊风、高热惊厥、癫、狂、痫、脏躁、中风、面瘫、面肌痉挛及各部位疼痛疾患如头、项、牙痛等,尤以急性风湿痛及急性腰扭伤疗效最佳。此外,四肢麻木、月经不调、产后血晕、面部肿胀、疼痛、麻木等均有较好疗效。

5、取穴原则

(1)对应取穴法:组织器官的疾患、治疗时可按其所对应的穴位取穴,如膝痛取沟8,尿潴留取沟7,腰脊痛取沟6.

(2)按脏象学说取穴:如恶心、呕吐取沟4配沟5等。

(三)临床应用

徐相富认为人中沟位于督脉循行所过之处,督脉上通于脑,贯心络肾,交会联系诸阳经,并与任脉交于龈交,使阴阳二脉相联系。故人中沟为经络气血运行的通路,针刺人中沟中各穴可调和阴阳气血,通达五脏六腑,治疗全身多种病症,应用广泛,是临床一个极为常用的急救穴位,并对多种疑难杂症有效。

其他

参考文献

1、王富春主编.《针法医鉴》: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年

2、曹洪欣、刘保延总主编;李剑、曾召主编.《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治则治法与针灸学》: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年

3、朱现民,人中穴的急救应用探究,《中国中医急症》, 2011年10月第20卷第10期,1594-1595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