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化_气化介绍|

xuanhujiaoyu

气化

气化指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表现为精、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的生成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名称

气化

英文名称

qi transformation

应用学科

中医基础理论

出处

《黄帝内经》

概述

概念

气化指气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表现为精、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的生成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形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就是对气化过程的简要概括。如精化为气,气化为精;精与血同源互化,津液与血同源互化;机体浊气的呼出,汗液、尿液的生成和排泄,粪便排泄等,都属于气化的具体体现。气化过程的有序进行,是脏腑生理活动相互协调的结果。

气机关系

气化与气机既相区别又密切相关。

气化强调气的变化,基本形式是生命物质的新陈代谢;气机则强调气的运动,基本形式是脏腑之气的升降出入。气化以气机为前提和依据,气化过程由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所产生和维持。气机和气化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

中医运用

气化理论在中医学中的运用包括解释机体的生理功能、阐述机体的病理变化、确定治疗原则与方法。

1、解释机体的生理功能

气化,决定了机体生长各阶段的生理特征。如生命之初,气化尚处于“稚阴未充”“稚阳未长”的不平衡初级阶段,但阳化与阴化过程十分活跃,机体表现出生机蓬勃,形体和功能都迅速壮大;随后阴化与阳化进入相对平衡的鼎盛时期,机体表现出身强力壮,脏腑功能健全,并能以繁殖后代为特征;进而机体气化出现紊乱和不协调的衰退过程,表现为形体衰弱,精血枯槁,功能低微,直至机体气化停止,神机化灭,生命消灭,即所谓“气散为死”。

2、阐述机体的病理变化

在气化过程中由于阳化与阴化的太过与不及和气机升降出入的异常而导致机体的病变。

(1)阳化太过,处于机能亢进的病态表现,而出现热证;阳化不及,表现为功能低下,呈现出气弱不用,脏腑功能衰弱的病理变化,能量化生减弱,不能提供足够的热能来维持生理需要,表现出寒证。

(2)阴化太过则精微物质化生太过,表现为形体肥胖、精血外溢、水饮内停等病理反应;阴化不及则精微物质化生不足,表现为形体消瘦、精血亏少、津亏液燥等病理现象。

(3)若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脾气下陷则成腹泻、脱肛;气机内滞,则气郁胁胀,嗳气不舒;气机外散,则自汗、盗汗或脱汗。

3、确定治疗原则与方法

调整阴阳即针对机体阴化与阳化的太过或不及而设。阳化太过,治宜清之;不足则治宜补之、温之;阴化太过,治宜消之,不足则治宜润之、补之。气亢于上者抑而降之,陷于下者升而举之;散于外者敛而固之;结于内者疏而散之。故临床上以温寒、清热、补虚、消实、升举、降下、收固和疏散法为气化八大疗法。

气化病

中医学从以气为本的人体观发展到以气化为生命力,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是以气化正常为生理,气化异常为病理。《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自然界与人的气化都是“化不可代,时不可违”,气化有自己的规律,时序有自己的节奏,不能代替,不能违背,应该“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内经》以此建立了气化论疾病观,其论病和养生,都要“各从其气化也。”

按气化论疾病观,气化过度或气化不足,精、气神转化障碍,升降出入紊乱都可导致疾病,堪称“百病生于气也”(《素问·举痛论》)。

代谢异常之病多属气化之为病,例如消渴主要是气化能力低下而导致。癃闭、关格等病证,皆系三焦气化失常所致。精气神三者的转化障碍,常引起虚证和情志病。例如因脾虚气化功能低下,不能化精,可发生肾虚精亏。因气化功能低下,不能化水湿而生痰,可发生郁证和癫狂等。

其他

参考文献

[1]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四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2]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3].孟庆云.论气化学说[J],中医杂志,2007,48(5).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