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节烦疼_支节烦疼介绍|

xuanhujiaoyu

支节烦疼

证名。亦作肢节烦痛。支节烦疼是对四肢关节不舒的一种描述,疼痛程度较为剧烈,见于太阳少阳合病,柴胡桂枝汤证。

名称

支节烦疼

概述

概念
证名。亦作肢节烦痛。支节烦疼是对四肢关节不舒的一种描述,疼痛程度较为剧烈,见于太阳少阳合病,柴胡桂枝汤证。
解读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伤寒论辑义》卷三:“支节者,四肢百节也。若言百节,则似周身百节烦疼,此恐不然,当是四肢之关节烦疼。”《伤寒明理论·烦热》:“烦疼,即是热疼。”《伤寒溯源集》卷七:“发热恶寒,支节烦疼,又为在表之邪,是邪气半在表半在里也。”可与柴胡桂枝汤和解。

关于“支节”,方有执解释为“四肢百节”,而张锡驹则解释为“支者,经脉之支也,节者,骨节之交也”。张锡驹的解释表明“支节”不但包含了现代所称的“关节”,同时还包含了调控关节的“经脉”,即与神经系统有部分关联。再结合《素问·五脏生成篇》的文字,“诸筋者,皆属于节”来理解“支节”,则可以看出:筋属节,节属骨。而支、节、筋、骨构成的“骨”系统,实际上包含了“骨”的全部活动功能,亦即“四肢百节”的活动功能。而四肢百节的活动功能,正是人体健康有力的基础。

支节烦疼是四肢百节不舒的一种描述,《伤寒论》中关于四肢关节疼痛有很多种说法,“骨节疼”、“骨节痛”、“骨节疼烦”、“支节烦痛”、“四肢疼”、“四肢痛”等。散见于六经,并以太阳、少阴多见。支节烦疼出自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节,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应用领域

“支节烦疼”的病因病机

太少合病,即柴胡桂枝汤证。原文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根据条文,其主要症状有: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诸症反映了太阳少阳同病。一方面,发热、微恶风寒、支节烦疼,是风寒袭表,外证未解。与发热并见的“恶寒”是太阳病辨证的着眼点。一般来说,“恶寒”在,表证在;恶寒罢,表证罢:恶寒微,表证亦轻。另一方面,微呕、心下支节,是邪已入少阳。少阳受邪,气机郁滞,胸中大气不能正常运转,气聚于中则心下支节。心下支节为病人自觉心下有物支撑结聚,但由于只是无形气结,故按之不硬,也不痛。气机郁滞,胆气不舒则犯胃作呕。病邪初入少阳,胆火上逆不甚,故呕也微,又不见心烦等胆火内炽等典型表现。支节烦疼即肢节烦疼,为肢体骨节疼痛较剧。其除了有风寒外束,营卫不行,更兼病变日久营卫被伤,不能濡养肌肉筋骨,故骨节疼痛较剧。本证虽为太阳少阳同病,但相比较,仍以太阳病为主。

治法方药

柴胡桂枝汤: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芍药、大枣、生姜

其他

参考文献

1、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张志斌、区永欣、邓铁涛、欧明.《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2、唐瑛,《伤寒论》中四肢骨节疼痛的证治用药规律研究,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硕士论文,导师:翟慕东.

3、刘舟,从《伤寒论》中的“支节烦疼”进而探讨《内经》中的“少阳主骨”,光明中医,2004年12月,第19卷,第6期.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