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精化血
精可以转化为血,是血液生成的来源之一。《张氏医通·诸血门》说:“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清血。”因而肾精充盈,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故精足则血旺,精亏则血虚。
精化血的另一层意义,是指精作为精微的生命物质,既可单独存在于脏腑组织中,也可不断地融合于血液中。如心精一般融入心血中,肝精一般融入肝血中以发挥其濡养作用。
2、精化气
精可以化生为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精化为气。”先天之精可以化生先天之气(元气),水谷之精可以化生谷气,再加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综合而成一身之气。气不断地推动和调控人体的新陈代谢,维系生命活动。因此,精是生命之本原,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先、后天之精分藏于脏腑之中,则为脏腑之精;一身之气分布于脏腑之中,则为脏腑之气。先、后天之精充盛,则其化生的一身之气必然充足;各脏腑之精充足,则化生的脏腑之气自然充沛。各脏腑之气推动和调控着各脏腑的功能,使其正常发挥而协调共济,共同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命进程。
精化生气,气有保卫机体、抵御外邪入侵的能力。《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可见精足则正气旺盛,抗病力强,不易受病邪侵袭。
3、血气相依
“血不独生,赖气以生之,气无所附,赖血以附之”。气为血帅,气能生血、能行血、能摄血;血为气母,血能载气、能化气。气与血相互为用,循环往复于经脉之中,环流不息,充盈营养全身,滋润四肢百骸,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
生理上的气、血同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二者关系密切,决定着病理气血的共同为患,同盛同衰,相互转化。“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如果气血失常,必然会影响机体各种生理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气、血的生成不足或耗散太过,以及各自生理功能的失常,都会产生相应的气、血病证。气病主要包括气虚、气滞、气逆、气闭、气陷等,血病包括血虚、血瘀、血热、血外溢出血等,但临床上这些证候往往不是单独出现。临床上气血相互为用的功能失调主要表现为:气虚不能生化血液而致血虚、出现一系列临床血虚证候;气虚无力推动血循,血行迟滞,出现各种瘀血症状;气虚无力统摄血液而致血液外溢出现各种出血证;气滞不能行血,阻碍血行,导致血瘀,出现血瘀证候。反过来,血虚者无以化气、载气,可致气血两虚;失血较甚而致血虚者,终致气随血脱之亡阴亡阳证,气血俱虚,经脉不荣者可产生肢体麻木、运动不便等证。
其他
2、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