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血_瘀血介绍|

xuanhujiaoyu

瘀血

凡离经之血积存于体内,或血液运行不畅,停滞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瘀血既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名称

瘀血

英文名称

static blood

别名

恶血、衃血、蓄血、败血、污血

应用学科

中医基础理论

概述

概念

凡离经之血积存于体内,或血液运行不畅,停滞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瘀血既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形成原因

凡能影响血液正常运行,引起血液运行不畅,或导致血离经脉而瘀积的内外因素,均可导致瘀血的形成。其主要包括血出致瘀、气滞致瘀、因虚致瘀、血寒致瘀、血热致瘀。

1、血出致瘀

各种外伤,如跌仆损伤、金刃所伤、手术创伤等,致使脉管破损而出血,成为离经之血;或因脾不统血、肝不藏血等原因而致出血,以及妇女经行不畅、流产等,如果所出之血未能排出体外或及时消散,留积于体内则成瘀血。

2、气滞致瘀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情志郁结,气机不畅,或痰饮积滞体内,阻滞气机,都可造成血液运行不畅,导致血液在体内某些部位瘀积不行,形成瘀血。《血证论·吐血》说:“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结则血凝,气虚则血脱,气迫则血走。”

3、因虚致瘀

气分阴阳,是推动和调控血液运行的动力,气虚则运血无力,阳虚则脉道失于温通而滞涩,阴虚则脉道失于柔润而僵化。津血同源互化,津液亏虚,无以充血则血脉不利。因此,气、阴、阳与津液的亏虚,都能引起血液运行不畅,导致血液在体内某些部位停积而成瘀血。 

4、血寒致瘀

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若外感寒邪,入于血脉,或阴寒内盛,血脉挛缩,则血液凝涩而运行不畅,导致血液在体内某些部位瘀积不散,形成瘀血。如《灵枢·痈疽》说:“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医林改错·积块》说:“血受寒则凝结成块。”

5、血热致瘀

外感火热邪气,或体内阳盛化火,入舍于血,血热互结,煎灼血中津液,使血液黏稠而运行不畅;或热灼脉络,迫血妄行导致内出血,以致血液壅滞于体内某些部位不散而成瘀血。如《医林改错·积块》说:“血受热则煎熬成块”。

致病特点

瘀血的致病特点有易于阻滞气机、影响血脉运行、影响新血生成以及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1、易于阻滞气机

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因而瘀血一旦形成,必然影响和加重气机郁滞,所谓“血瘀必兼气滞”。而气为血之帅,气机郁滞,又可引起局部或全身的血液运行不畅。因而导致血瘀气滞、气滞血瘀的恶性循环。

2、影响血脉运行

瘀血为血液运行失常的病理产物,但瘀血形成之后,无论其瘀滞于脉内,还是留积于脉外,均可影响心、肝、脉等脏腑组织的功能,导致局部或全身的血液运行失常。

3、影响新血生成

瘀血乃病理性产物,已失去对机体的正常濡养滋润作用。瘀血阻滞体内,尤其是瘀血日久不散,就会严重地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脏腑失于濡养,功能失常,势必影响新血的生成。因而有“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的说法。

4、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瘀血一旦停滞于某脏腑组织,多难于及时消散,故其致病又具有病位相对固定的特征。而且,瘀血阻滞的部位不同,形成原因各异,兼邪不同,其病理表现也就不同。如瘀阻于心,血行不畅则胸闷心痛;瘀阻于肺,则宣降失调,或致脉络破损,可见胸痛、气促、咯血;瘀阻于肝,气机郁滞,血海不畅,经脉瘀滞,可见胁痛等。

症状特点

瘀血致病,虽然病证繁多,症状错综复杂,但具有共同的症状特点:

1、疼痛。一般表现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势尤甚。

2、肿块。瘀血积于皮下或体内,则可见肿块,部位固定不移。若在体表,则可见局部青紫,肿胀隆起;若在体内,则扪之质硬,坚固难移。

3、出血。部分瘀血为病者,可见出血之象,血色紫暗,夹有瘀块。

4、色紫暗。一是面色紫暗,口唇、爪甲青紫等;二是舌质紫暗,或舌有瘀斑、瘀点等。

5、脉诊多见涩脉、结脉、代脉等。

6、其他。可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善忘等。

日常建议

总述

对于瘀血患者来说,日常应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愉快的心情、注意保暖、避免外伤,有助于促进瘀血消散。在必要的情况下,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应用药物治疗。

生活建议

1、规律作息,保证睡眠充足,对于瘀血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2、瘀血患者日常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寒,防止寒邪凝滞加重瘀血。

3、外伤可导致新的瘀血形成,因此,瘀血患者日常应注意自我保护,避免外伤。

饮食建议

保持饮食清淡,避免进食过于油腻、辛辣和寒凉的食物。

运动建议

日常进行适度的运动,有助于气血运行,促进瘀血消散。患者可根据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比如瑜伽、太极等。

用药管理

如果患者的瘀血较为严重,可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如桃仁、红花等。

心理调理

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恼怒、抑郁等不良情绪,防止气机郁滞而加重瘀血。

其他

参考文献

[1]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四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2]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