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为阴_下为阴介绍|

xuanhujiaoyu

下为阴

指阴阳学说中用于说明空间位置的阴阳属性,就上下而言,下方属阴。

名称

下为阴

概述

概念
指阴阳学说中用于说明空间位置的阴阳属性,就上下而言,下方属阴。
解读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类经·阴阳类》)。
阴阳最初的涵义是非常朴素的,是指日光的向背而言,朝向日光则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以后随着观察面的扩展,阴阳的朴素涵义逐渐得到引申。
《黄帝内经》运用阴阳学说来阐释医学中的诸多问题以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使阴阳学说与医学密切结合起来,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之一。阴阳学说一般认为,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淮南子·天文训》论天地生成曰:“道始于虚霩,虚霩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汉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法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注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轻(密度小)的东西放在水中容易上浮,重(密度大)的东西容易下沉;同样,轻(密度小)的东西在空气中容易飘起来,而重(密度大)的东西容易下降。古人观察到这些现象,推想宇宙产生之初,为一片混沌,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重浊的东西下降,凝聚而为地;轻清的东西则逐渐上浮,融合而为天。天为阳居上,地为阴居下。阳动阴静,故天体与日月星辰旋转不息,大地则安定不移。
故以此论上下之阴阳——下与上相比,为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有形(界)的,故中医认为空间位置的“下”属于“阴”。
应用领域
(一)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它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法,广泛用来阐释人体的生命活动、疾病的发生原因和病理变化,并指导着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脏腑形体分阴阳
脏腑及形体组织的阴阳属性,就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就其腹背四肢内外侧来说,则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以脏腑来分,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由于阴阳之中复有阴阳,所以分属于阴阳的脏腑形体组织还可以再分阴阳。如体表组织属阳,然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再继续分,则皮肤为阳中之阳,肌肉为阳中之阴;筋为阴中之阳,骨为阴中之阴。再如五脏分阴阳:心肺居于上属阳,而心属火,主温通,为阳中之阳;肺属金,主肃降,为阳中之阴。肝、脾、肾居下属阴,而肝属木,主升发,为阴中之阳;肾属水,主闭藏,为阴中之阴;脾属土,居中焦,为阴中之至阴。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经络系统分阴阳:其中十二正经中有手足三阴三阳经。属腑而行于肢体外侧面的为阳经,一阳分为三阳,因行于上肢与下肢的不同而分称为手足阳明、少阳、太阳经;属脏而行于肢体内侧面的为阴经,一阴化为三阴,分称为手足太阴、厥阴、少阴经。奇经八脉中的跷脉与维脉,行于身之内侧者,称阴跷、阴维;行于身体之外侧者,称阳跷、阳维。督脉行于背,有总督一身之阳经的作用,称为“阳脉之海”。任脉行于腹,有总任一身之阴经的作用,称为“阴脉之海”。络脉中分布于体表及身体上部的称为阳络;分布于内脏、肢体深层及身体下部的称为阴络。
总之,人体脏腑经络及形体组织结构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其他

参考文献
1、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
2、王正山,中医阴阳的本质及相关问题研究,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20页.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