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汗出_手足汗出介绍|

xuanhujiaoyu

手足汗出

手足汗出指手足局部多汗,多因脾胃湿热或气阴两虚所致,常见证候类型有脾胃湿热、脾胃气虚、脾胃阴虚,可相应选择连朴饮、参苓白术散、沙参麦冬汤治疗。

名称

手足汗出

出处

《伤寒明理论》

概述

概念
手足汗出指手足局部多汗,多因脾胃湿热或气阴两虚所致,常见证候类型有脾胃湿热、脾胃气虚、脾胃阴虚,可相应选择连朴饮、参苓白术散、沙参麦冬汤治疗。
解读

手足汗出指手足局部多汗。手足汗出一症,多因脾胃湿热或气阴两虚所致,以虚证为多,与脾胃病变有关。《伤寒明理论》:“胃主四肢,手足汗出者,阳明之证也”。

应用领域

(一)常见证候

1、脾胃湿热内蒸手足汗出。常伴胸脘痞满,身重体困,舌苔黄腻,脉濡数。《伤寒明理论》:“手足汗出者,为热聚于胃,是津液之傍达也。”

2、脾胃气虚,运化失司,津液旁注手足汗出。常伴身倦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脉虚弱。

3、脾胃阴虚,虚热内扰,迫津外泄于四肢之手足汗出。常伴咽躁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4、阳明腑热之手足汗出。常伴潮热,腹满,大便秘。

《伤寒明理论》,中指出“胃主四肢,手足汗出者,阳明之证也。”但热病中肠中操屎内结所导致的手足濈濈汗出,不是阳明腑证的主症,故不在此讨论。

(二)鉴别分析

脾胃湿热手足汗出:胃主受纳,脾主四肢又主运化,转输精微物质和运化水湿。由于劳倦伤脾,失其健运,或湿邪侵袭于脾胃,导致湿阻脾胃,郁而化热,湿热熏蒸,胃中津液旁达于四肢,故手足汗出。所以《伤寒明理论》说:“手足汗出者,为热聚于胃,是津液之傍达也。”湿邪阻中,运化失常,则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身重体困;湿热内蕴,累及膀胱,则见小便短赤,熏蒸于上则见舌苔黄腻;脉象濡数为湿热之征。治宜清热燥湿和中,方选连朴饮、胃苓汤加减治疗。

脾胃气虚手足汗出与脾胃阴虚手足汗出:皆为虚证,但病因病机不同。脾胃气虚手足汗出,多因饥饱、劳倦,损伤脾胃之气,导致运转失司,津液旁注于手足而致;脾胃气虚,则身倦乏力,气短懒言;脾主四肢,手足为诸阳之本,气虚日久,导致脾阳虚衰,阳虚不能温煦于外则四肢欠温,面色萎黄;脾气虚弱,受纳、腐熟不健,运化失司,因而食纳减少,大便不实,舌淡,脉象虚弱。治宜补益脾气,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脾胃阴虚手足汗出,多因热病伤阴,或恣食辛热厚味,蓄热伤阴,阴虚热自内生,扰动阴液,迫其津液外泄于四肢而见手足汗出。脾胃阴亏,虚热内扰,因而咽燥口干,睡后明显,同时腐熟受纳功能受到影响,故饥不欲食,或干呕作呃,大便不调;舌红少苔,脉象细数,为脾胃阴虚、虚热偏旺的征象。治宜滋养胃阴,方选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

手足汗出一症,既有湿热征象,又有气阴两虚证候,但以虚证为多见。若日久不愈,出现气血俱虚者,宜调补气血为宜。

其他

参考文献

1、李湘云.《温病学辞典》: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年

2、姚乃礼.《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