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寿_天寿介绍|

xuanhujiaoyu

天寿

即先天赋予的寿命限度,亦称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名称

天寿

概述

概念
即先天赋予的寿命限度,亦称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
解读

在古代中医哲学中“天”可指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物质世界,是物质性的自然界。“天寿”之“天”就是指这种自然状态。

天寿即先天赋予的寿命限度,也称天年。人有生老病死,它是个体发育过程中一系列不可逆转的量变和质变过程,是生命过程中的必然现象。

古有彭祖七百余岁而不衰的传说,有修炼之人得道成仙、永生不死的神话。但是,人的自然寿命事实上是有一定期限的,这是生命的规律。自然赋予人的寿命限度,称之为天年,又称天寿。古人对天年已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如《素问》说:“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尚书》云:“一曰寿,百二十岁也。”认为人的寿命可以达到一百岁或一百二十岁,活到这种年纪,才能称为长寿。后来,科学家根据研究结果,对人类寿命进行推算,提出三种观点:一是哺乳类动物的寿命应为其生长期的5~7倍。人的生长期约为25年,寿限当是125~175岁;二是哺乳动物的寿命是其性成熟期的8~12倍。人类的性成熟期约为14~15年,照此计算,人的寿命应是112~150岁;三是细胞分裂次数与分裂周期的乘积即为生物的自然寿命。人的细胞传代次数是50,分裂的周期约2.4年,正常寿命应为120岁。

由上可见,人类的正常寿命至少应该在百岁以上。根据现有的长寿调查资料,一般认为,人类的自然寿命大约为110~150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寿命的限度可能还会延长。但是,人类目前的平均寿命,还远未达到天年的水平,大多数人还未尽享自己的天年。

应用领域

(一)寿夭的原因

前已述及,人类的自然寿命大约为110岁或更长。一般而言,百岁以上可谓寿,未至天年而早亡为夭。目前,人类平均寿命最高的国家也不满85岁。就此而言,绝大多数人都未臻寿域。但是,也有少数一些人能活到百岁以上,得以享尽天年。何以会有寿与夭的不同呢?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禀赋优劣

人的寿命长短及衰老的早晚与先天禀赋密切相关。古人对此早有认识,认为禀赋强盛、五脏坚固、血脉和调、体质健壮、形气相谐,则健康长寿;反之则早亡夭折。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生物的寿命限数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在遗传基因的影响下,生物按一定程序出生、发育、成熟、衰老、死亡。长寿者往往可见家族遗传现象,而患有肿瘤等引起早衰、夭亡的疾病的患者,也大多有家族史。

2、脾肾强弱

中医学认为,人的寿命与自身的“两本”即脾肾密切相关。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为性命之根,直接影响全身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清代医家徐灵胎认为,肾中藏秘着主宰人生死寿夭的元气,元气充沛与否,决定寿命的长短。肾中元气又可简称为肾气。古贤认为:肾气充盈则生机旺盛,肾气不足则早衰短命。脾胃为后天之本,人维持生命活动的一切物质都靠脾胃运化水谷,化生精微后供给,因此,其强弱直接影响到元气能否源源不断的资生以及生命的盛衰与长短。

3、后天维护

寿限与先天的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同时又受后天环境、活动的影响,是二者整合的结果。古有名言:“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生活没有规律,劳逸失度,以妄为常,情绪起伏不定,七情无制,不知根据气候变化调摄机体,饮食不节、不洁,房事过度,养成不良嗜好等,都是不懂养生之道,乃至后天失养的缘由。长此以往,人的自和及代偿功能不堪承受,阴阳平衡终被打破,疾病丛生,衰老加速,尽管禀赋强盛也难尽享天年。反之,留意养生,重视生活的各个环节,尽量保持阴阳谐和,即使禀赋不强,也可望长寿。

4、外界因素

地理环境、社会环境、经济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生活习惯等外界因素,都可造成寿夭的差异。世界上有些地区长寿者颇为集中,如我国的新疆、广西,外国如阿塞拜疆等,便与那里的气候、水土(微量元素)等因素密切相关。气候恶劣,水土贫瘠,污染严重的地区难见长寿之人。秩序稳定,保障完备,生活富裕的社会,与动荡不安,天灾人祸并行的社会相比,其寿夭情形定有天壤之别。城市与农村也不同。城市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人的精神高度紧张,加之污染较重,所以心脑血管疾病、精神心理疾病、癌症高发;农村虽然生活条件、医疗卫生条件相对较差,但自然环境较好,污染少,精神压力不重。有调查资料显示,农村的长寿者明显多于城市。突发事件、意外事故也是影响寿夭的一个重要因素。如车祸、溺水、触电、高空坠物、烈性传染病等,往往使身体健康、有望长寿之人早亡。因此,重视避祸,善于自我保护,也是人生的重要一课。

现代研究发现,寿命还与体形、性别、性格等因素有关。

(二)中医与延缓衰老

1、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未病先防的思想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不亦晚乎?”这一“治未病”思想,对于我们养生抗老亦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张仲景继承《内经》这一学术思想,提出了“养慎”观点:认为内调饮食,导引吐纳,勿令房劳过度以养元气,外避寒暑,顺应四时以慎风邪,即可得百年之寿命。

广义地来看,中医学所有养生防老方法都是以预防疾病、保健益寿为目的的。如起居调摄方面,《内经》强调对“风雨寒暑”等“虚邪贼风”要“避之有时”;饮食卫生方面,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专辟有《禽兽鱼虫禁忌篇》来强调预防食物中毒;孙思邈则在其著作中记载了用动物肝脏来预防夜盲症、用羊靥(甲状腺)和海带来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开创了食疗、食养的先河;《内经》还提倡用针灸来预防疾病、养生益寿,如《素问·刺法论》说“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补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开后世针刺或艾灸(如灸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中脘等穴)养生的先河。因此中医养生学的指导思想应该是未病先防,未老先养。

我们知道,人体生命的全过程可分为生、长、壮、老、已几个阶段,那么养老则不应当在进入老年期才开始实行,中医养生不但要养老,还应当养幼、养长,具体说来应包括受精、怀胎、分娩、哺育、养幼、养长、养老等内容,对此,中医学有很多经验和理论,如重视优生、讲究胎教、爱护少儿健康、注重中年养生等。可以说,只有讲究养幼、养长、养老,抗衰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起居有常,日常调理

讲究生活规律,注意对日常生活如饮食、起居、睡眠、劳动及精神等方面的凋养,对延缓衰老有着重要作用,饮食、起居、精神等因素均对衰老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中医养生学强调饮食有节、起居适宜、心神舒畅,在长期的医疗保健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如精神养生法、睡眠养生法、饮食养生法、起居养生法、药物养生法、房事养生法等。

3、自我锻炼、持之以恒

中医学自我锻炼的方法,包括气功、导引、按摩等,近代所谓的气功,源于古代的导引、吐纳等锻炼方法,主要关键是调身、调心、调息。我国气功的历史悠久,流派纷呈,从形态上来看主要可分为静功和动功两大类。

导引也是我国古代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强身延年功法,其主要作用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使人体精气充盈、血脉流通。其分类有的以调息引气为主(已纳入气功范畴),有的以运动肢体为主(如道家的“老子导引四十二势”、“赤松子导引十八势”;释家的“婆罗门导引十二势”等)。

保健按摩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其主要作用是疏通经脉、调和气血,加强脏腑功能,祛除各种病邪。具体方法可分为头面按摩、全身按摩、穴位按摩等多种。

上述几种方法是中医学特有的养生之道,它们可使人体排除内外干扰,形神合一地处于最佳状态,从而对整个生命过程实行自身调控,激发和调动人体内在潜力,祛病防老延年。可以说,其对生命科学的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目前仍无估量。不过,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并不是非要掌握全部方法不可,只要选择一种或几种自身所宜的,坚持锻炼,持之以恒,必能获益。

其他

参考文献

1、张其成.《中医哲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年10月

2、李经纬.《中医大辞典·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4月

3、叶进.《中医防治学总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