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淡能渗湿”。淡渗,就是用甘淡的药物利水渗湿,使水湿从小便排泄而治疗腹泻的一种治法。《内经》上说:“湿胜则濡泻。”《难经》也说:“湿多成五泄。”中医理论认为,由于脾运不健,小肠泌别失职,水液不能渗入膀胱而偏渗于大肠,水反为湿,而成泄泻。治疗上,湿邪不祛,泄泻难止。而祛湿之法,除健脾以治其本外,还可利用人体的自然生理通道, 通过应用利小便药物,使水液下渗于膀胱的量增加,而下注大肠的量减少,从而达到“利小便之所以实大便”的目的。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其下者,引而竭之。”《伤寒论》164条云:“复利不止者,当利小便。”这里明确提出“利小便”法治复利不止。《景岳全书·泄泻》提到:“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出治泻九法, 把淡渗法列为九法之首。可见,“利小便可以实大便”的方法源于《黄帝内经》,成熟于《伤寒论》,发扬于明、清。
适应症;治疗水湿内盛所致的病症。主要适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淋病、痰饮、湿温、黄疸、湿疮等水湿病证。本类药物过用容易耗伤阴液,阴虚津伤者应慎用。
代表药物:以猪苓、茯苓。滑石、冬瓜皮、通草、玉米须为主。配合桂枝等通阳化气;白术等健脾运湿。淡渗药常与化湿药结合使用。
代表方剂
1、五苓散
组成: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
主治: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症见小便不利,头痛胃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或脐下动悸,吐涎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或水肿,泄泻。舌苔白,脉伏
2、猪苓汤
组成: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主治:水热互结证。症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又治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便满痛者。
其他
水湿壅盛之证,病机常涉及风寒外袭,气化受阻;或水热互结,水道不利;或表虚受风,湿郁肌表;或脾虚湿盛,气机壅滞等,故本类方剂常配伍解表、清热、健脾、理气等药。另外过用容易耗伤阴液,阴虚津伤者应慎用。
1、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张志斌、区永欣、邓铁涛、欧明.《中医大辞典》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4月
2、谢鸣、周然.《方剂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9月
3、吴大真,余传隆.《中医辞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年2月
4、董建栋.淡渗利湿法治泄泻的药理学探讨:时珍国医国药,2008年
5、李德新编著.《实用中医基础学》: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