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一)生理功能
股骨是人体最长和最重的骨。当人体站立时,股骨将人体的重量从髋骨传递到胫骨。其长度约为人体身高的1/4(大约46cm)。股骨由一体两端(上端和下端)组成。股骨的上端包括股骨头、股骨颈和两个转子(大、小转子)。
当和髋臼形成关节时,股骨头朝向内上方,并且轻微向前。股骨头和股骨体通过股骨颈相连。股骨头和股骨颈与股骨体的长轴形成一个夹角(115°~140°,平均126°)。此夹角在出生时最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小,直至成年时固定下来。由于女性小骨盆(真骨盆)宽度和股骨体倾斜度的增加,此夹角会稍小一些(Williams等,1995)。尽管这种结合方式使股骨在髋关节处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但它却使股骨颈承受相当大的张力。因此,当老年人摔倒时,很容易发生股骨颈骨折。
在股骨颈和股骨体连接处有两个大而圆钝的隆起,即转子。呈圆锥形的小转子从后内方延伸到内侧。在股骨颈与股骨体结合处有一大的位于外侧的骨性隆起,即大转子,指向后上方。在股骨颈与体结合处的大、小转子间,前有转子间线,后有转子间嵴相连。转子间线较粗糙,而转子间嵴却较光滑。在转子间嵴上有一圆形隆起,名为方形结节。在后面观中,可以观察到大转子和股骨体在一条线上,并且其内侧面有一深凹陷即转子窝。
股骨体微向前凸。除了后面有一宽而粗糙的粗线外,其余部分较为光滑。粗线所形成的纵行的骨嵴在股骨体后面中1/3处特别明显,并且分为内侧和外侧两唇。外侧唇向上移行为宽大而粗糙的臀肌粗隆,而内侧唇仍为一条狭窄而粗糙的螺旋线,且向上延伸至小转子并转向股骨前面,最后终于转子间线。从粗线的中部至小转子的基部延伸出一条明显的骨嵴,叫做耻骨肌线。粗线向下分成两条延伸至内、外侧髁的内、外侧髁上线。内、外侧髁被位于后下方的髁间窝所分隔。
股骨髁和胫骨髁形成膝关节。在股骨髁的前面有一个浅凹,叫做髌面,股骨通过它与髌骨形成关节。股骨外侧髁的外侧面有一粗糙隆起,叫外上髁。股骨内侧髁的内侧面有一较大而明显的内上髁,内上髁的上方有一突起,即收肌结节。转子、线、结节和上髁均为肌肉和肌腱的附着处。在髀辅骨上,腰横骨下,股外之中,侧立摇动取之,筋动应手者是也,属足少阳胆经(《素问》曰∶辅骨上,横骨下为楗,楗上为机,楗后为关。又曰∶蹇膝,伸不能屈,治其楗也)。
(二)病理变化
相关疾病有大楗骨伤,见于《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即股骨伤,因跌马、坠马、压轧等所致。临床分为股骨颈、股骨干中段及下段骨折等。症见局部肿痛,患肢缩短,外旋,不能站立及行走,并可检到骨声。
股骨颈骨折多由间接暴力所致。主要是由于扭转应力,股骨颈抵于髋臼后缘而引起。所谓由跌倒时直接暴力引起者,也只可能是转子部着地的传导应力所造成,暴力不可能直接作用于股骨颈部。股骨颈骨折多见于老人,女略多于男。股骨颈骨折典型受伤姿势是平地滑倒,髋关节旋转内收,大粗隆部着地,或患肢突然扭转着地,暴力传导至股骨颈引起骨折。
股骨干骨折是指粗隆下2~3cm到股骨髁上2~3cm处的骨折。多发于青壮年及儿童。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均可造成股骨干骨折,如汽车撞击、辗压,重物打击或高处坠下,骨折可发生在股骨干上1/3、中1/3及下1/3,以股骨干中下1/3交界处为最多,上或下1/3次之。直接暴力引起者多为横断或粉碎骨折,间接暴力引起的多为斜螺旋骨折。骨折后,往往呈现不同的移位。股骨干上1/3骨折时,骨折近段因受髂腰肌、臀肌及其他外旋肌的牵拉而产生屈曲、外展、外旋移位,骨折远段由于内收肌群作用则向后、向上、向内移位;中1/3骨折时两端除有重叠畸形外,其移位依暴力方向而有不同,如断端尚有接触而无重迭时,远端因内收肌的作用,多向外突起成角;下1/3骨折时,因腓肠肌的牵拉,骨折远端往往向后移位。
其他
1、谢观.《中华医学大词典》: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2、朱文锋.《实用中医词典》: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