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时_五时介绍|

xuanhujiaoyu

五时

五时即春、夏、长夏、秋、冬,是中医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按五行学说理论,五脏应五时,春主肝,夏主心,长夏主脾,秋主肺,冬主肾。

名称

五时

出处

《黄帝内经》

概述

概念
五时即春、夏、长夏、秋、冬,是中医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按五行学说理论,五脏应五时,春主肝,夏主心,长夏主脾,秋主肺,冬主肾。
解读
人与自然界有着物质的同一性,自然界每一季节由于禀受阴阳之气的多少不同,形成了春、夏、长夏、秋、冬的气候特征;人体五脏由于禀受阴阳之气的多少不同,形成了五脏各自不同的本质特征和功能特征,故五脏与四时阴阳有着不同的通应关系。春为少阳发生之气,肝主疏泄而生发,故肝气通于春;夏为太阳温热之气,心为火脏具有温热的特点,故心气通于夏;长夏居夏秋之交,气候湿热,万物生化长养,脾为土脏,主生化长养,故脾气通于长夏;秋为少阴收敛之气,肺为清肃之脏,具宣降的特点,故肺气通于秋;冬为太阴寒冷之气,肾为封藏之本,故肾气通于冬。五脏与五时的这种通应关系,决定了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的影响。
应用领域
1、五脏功能分旺于五时。春、夏、长夏、秋、冬五个不同的季节里,人体的真气常较多地分布、通达、濡养于相应的五脏,使该脏功能相对旺盛。具体言之,春季“藏真散于肝”;夏季“藏真通于心”;长夏“藏真濡于脾”;秋季“藏真高于肺”;冬季“藏真下于肾”(《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明随着五时之气的影响,真气在五脏的分布,由于其生理特征的不同,客观需求不同,因而就有一定的偏倾性,以顺应相应之脏功能顺时而旺的特点。可见五脏之气在不同的季节时令,功能状态亦因之而异。
2、五脏气血变化于五时。由于五脏的功能在五时的不同盛衰状态,五脏之气血也因五脏阴阳在五时的消长变化,而呈现相应的盛衰变化。突出表现为面色和脉象在五时的差异。如我国人种面色微黄,故以黄色为主色,在微黄的基础上,面色因五时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微有变化,例如春季略显青色,夏季略显赤色等,这些色泽变化称为客色。脉象随着五季阴阳的消长也有正常的波动,分别表现为春弦、夏洪、长夏濡、秋浮、冬沉。面色和脉象在五时的不同表现,正是四时气候变迁影响内脏气血功能活动的具体体现。
3、五脏病变因时而异。五脏在不同的季节里,内脏气血的盛衰状态各异,故对于不同季节所产生的不同邪气有不同的易感性。故春季多风病、肝病,夏季多暑病、心疾,长夏多湿病、脾病,秋季多燥病、肺病,冬季多寒疾、肾病。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虐,冬善病痹厥。”
五脏病症的治疗因时制宜。因时制宜时根据季节气候因素对五脏生理病理的影响,以确定治疗方案的方法。对于五脏病症在治疗时,一是从主时之脏求治。如出血病变逢春季发者,治宜清肝泄火;逢夏季而发,清心降火;逢秋季发者,清热润肺;逢冬季而发则滋肾降火。二是据证立法用药,兼调主时之脏。如春季为风木主气,肝胆气旺,在辨证治疗时,宜加柴胡、半夏、木通等品应时气变化以畅达肝气。三是随病变时令,根据五行相克关系,抑强扶弱。一般认为春季宜抑木培土,夏季宜抑火固金,秋季宜泻肺保肝,冬月宜避寒益火强心,以顺应时令五行之气。

其他

参考文献
1、李经纬等编著.《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5月
2、张登本.《中医学基础 新世纪第2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