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风_五风介绍|

xuanhujiaoyu

五风

指外邪八风,入于经脉,触于五脏者而发病,即肝风、心风、肺风、脾风、肾风。

名称

五风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

概述

概念
指外邪八风,入于经脉,触于五脏者而发病,即肝风、心风、肺风、脾风、肾风。
解读
《素问·金匾真言论》:“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五,指五脏,风,指因风邪而致之病。本篇下句岐伯对日:“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病”。张景岳注:“五风,五脏之风也”。经,指经脉,风邪侵袭人体,在经脉之时,即为经风;邪气沿经脉深入五脏,此即为五脏之风,如肝风、心风、脾风、肾风等。王冰曰“原其所起,则谓八凤发邪,经脉受之,则循经而触于五脏,以邪干正,故发病也”。《黄帝内经》中记载了对自然界风的认识,根据五行属性对应人体脏腑,阐述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本质观念。书中还详细记载了五脏受到风邪侵扰致病时的症状,为后世医家对风邪致病的诊断提供了参考依据,具体内容如下: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咳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噎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堕惰,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应用领域
1、肝风。
病因病机:偏风直伤肝脏,肝之精血耗伤,阴血亏虚不能涵阳,而致风阳上扰,阳亢风动;
临床表现:多汗恶风,嗌干,易怒好悲,眩晕、筋脉拘挛,面目色青。
2、心风
病因病机:偏风之邪直中心脏,心的阴血耗伤,心脏经络气机不利,血气失和或心血迅速耗伤,邪结于局部而致心脏结之重症。
临床表现:多汗恶风,易焦躁,惊吓,或易怒,少气,缓言,面赤。
3、脾风
病因病机:风中于脾脏,或立即发病或伏留而缓慢发病,其病因病机主要有两个方面:偏风中于脾脏,属风壅,化热成瘀生湿,湿瘀热结生黄疸,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云:“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发黄”。缓发者病机为脾脏亏虚,复感风邪(偏风),风邪伏留脾之血分,潜藏不出,即伏风结于血分,耗气伤血损精,化燥生瘀成积聚。久而久之,阴阳俱伤,脾脏衰竭。
临床表现:多汗恶风,不嗜食,肢体倦怠,黄疸,腹满,泄泻。
4、肺风
病因病机:伤于肺的病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偏风侵袭于肺经或肺络未伤血脉,属风邪壅肺,致肺失清肃,肺气上逆。二是风邪(偏风)伤肺,化燥、化热成痰,属风邪结肺,久而久之,伤血脉。
临床表现:多汗恶风,面色白,咳嗽短气。
5、肾风
病因病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偏风伤于肺卫,表不解,邪气入里伤肾,此种风邪只伤肾脏,它脏未有损害,肾气被郁,不主水道,即化气功能失常,水液停留于脉道,泛溢全身成水肿。二是肾脏本身亏虚,复感风邪(偏风),损伤肾脏,肾元亏虚,无力抗邪,邪伏留于局部,日久邪结于肾,变成虚劳,形成劳水。
临床表现:多汗恶风,面目浮肿,脊痛不能立,小便不利,面黑。
五脏风相当于现代临床的急性感染性疾病,肾风相当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肝风相当于流行性乙型脑炎,心风相当于急性心肌炎,脾风相当于急性病毒性肝炎,肺风相当于急性肺感染。但是现代医家对五脏风的理论研究逐渐淡化,尤其是因偏风中于五脏而致的五脏风病的理论逐渐丢失,目前许多中医家亦把中医人体的五脏生搬硬套地与西医解剖学的人体五脏相对应,这也是导致今天五脏风理论迷失的重要原因。

其他

参考文献
1、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张志斌、区永欣、邓铁涛、欧明.《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5月
2、高光震.《内经词语辞典》:吉林中医药,1986年
3、唐雪梅,张同远.《素问白话解读》: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10月
4、尹荟萃、郑杨鞠、海洋、桑希生.《黄帝内经》:黑龙江中医药,2013年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