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太素”一词具有多重含义。在汉字字面解释,“太素”即“太白”。在古代哲学中,道教和易学均认为“太素”是宇宙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中医理论中,太素通常是指《黄帝内经太素》。
《说文解字注》云:“素,白致缯也。”,《礼记·檀弓》云:“素服哭于库门之外。”因此,古时“素”的本意为“白”的意思。由此可见,古代“太素”即为“太白”之意。
关于“太素”的含义,道教和易学先后提出了太素为宇宙发展的重要阶段,是最初的物质形态。
1、道教
列子《冲虚经》云:“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穷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从《冲虚经》的描述可知,至晚在春秋战国时期,“太素”一词已经产生。列子认为宇宙形成有四个阶段,分别是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他对“太素”的解释是“质之始”。
2、易学
西汉时期的《易纬·乾凿度》云:“夫有形生于无形,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混沦。”《易纬·乾凿度》的论述与列子的说法相同,亦认为太素是“质之始”。
在中医理论中,“太素”一般代指《黄帝内经太素》,是由隋唐医家杨上善所著的,现存最早的《黄帝内经》注释本,其对《黄帝内经》有颇多阐发,其开创类分注解《黄帝内经》的先河,对后世医家研究《内经》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杨上善在整理过程中,校勘了许多《内经》讹误脱衍之文,为后世医家正确理解《内经》内涵做出巨大贡献。因此,《黄帝内经太素》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本书自南宋后就已散失不全,直至清末民国初才有学者东渡日本发现该书,并陆续影印回国,几经修补,现仍缺5卷。
此外,在中医领域,尚有《太素脉法》之著。其出自《四库总目提要》,具体作者不详,主要根据脉象来判定人的穷通寿夭。“如脉象冲和,至数分明,谓之清,脉象散漫,至数混沦,谓之浊,故质清脉清,富贵而多喜,质浊脉浊,贫贱而多忧。质清脉浊,外有余而内不足,失意处多而得意处少也。质浊脉清,外不足而内有余,得意处多而失意处少也。富贵而寿,脉清而长有神,贫贱而夭,脉浊而促无神。若清而促者,富贵而夭,浊而长者,贫贱而寿。要略如此,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然须于平时无病者验之。”
其他
[1] 宋一伦,杨学智.基础理论与疾病[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11:48.
[2] 《易学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M].易学百科全书.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8.12:728.
[3] 钱会南,钱泽南,陈广坤.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杨上善[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09.
[4] 张京春.中国宫廷医学医籍精华[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0.12:6.
[5] 张六通,马作峰.张六通[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2.04:113-116.
[6] 梅寄鹤著,姜乃丹校注.近代名医珍本医书重刊大系·太素脉诀全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03:80-81.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