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选录_伤寒选录介绍|

xuanhujiaoyu

伤寒选录

《伤寒选录》,8卷,明代汪机撰。正文之卷一为各专题论说,仿王履所定《伤寒立法考》(见《医经溯洄集》)的次序,以“伤寒例”居六经之首。卷二至卷七,以症类证,列112症。多经同见之症,按六经之序;仅一、二经见之症,先列脉症、后出治法,以归纳条文。仿成无己《伤寒明理论》的做法,并采诸说补充、集注。卷六末则以六经病中不同治法类分,即分经理出各治法,同条多症而治不同者,分解后多处可见,似按法类症。卷七专以脉为条,不囿六经归类,使人知脉同症异而治亦不同。卷八为探讨、类比、补充伤寒方药选用问题的“伤寒选录药方”。“方”的部分收《伤寒论》主方、加减后的扩方计253首,侧重于类方的研究,方不分经。此外选载“补遗经验良方”(多为温病方)32首、“妇人妊娠伤寒方”20首、“妇人产后伤寒方”10首、“小儿伤寒方”18首。“药”的部分将《伤寒论》所用的196种药物逐一罗列,略述其性味、归经、功效及优劣品的经验鉴别与选择。

名称

伤寒选录

成书年代

归属类别

中医典籍

成书背景

汪氏继承汇通王叔和、王履、成无己等伤寒大家的研究方法及学术观点,辑录历代注家对《伤寒论》的注解,经补辑修订而撰成本书。

作者简介

汪机(1463~1539)明代著名医学家。字省之,号石山居士。祁门(今属安徽)人。名医汪渭(字以望,号古朴)之子。幼业儒,后随父习医。研读诸医家书,参以《周易》及儒家性理奥论,治病屡效。尝据《内经》等古典医籍,以为人体应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不能偏执一端。强调治病应四诊合参,缺一不可,若偏恃脉诊以断人之吉凶生死,是为自欺欺人。认为治病应博采众长,辨证论治,如病当升阳,治从东垣;病当滋阴,法随丹溪。并发明新感温病,以补单言“伏气温病”之不足,促进了明清温病学说之发展。在外科方面,认为外症必本诸内,有诸内而形之外,治疗主旨在调补元气,不轻用寒凉攻下之剂。在针灸、痘疹诊治方面也有一定成就。然其认为针能泻有余,不能补不足及针灸不如汤液等,皆非当论。撰有《医学原理》十三卷、《本草会编》二十卷(已佚)、《读素问钞》九卷(1519年)、《脉诀刊误集解》(乃校刊戴同文《脉诀刊误》而成,略有增补)两卷(1523年)、《外科理例》(一说《外科理例》乃其辑集前人之说而成)八卷(1519年)、《痘治理辨》一卷(1519年)、《针灸问对》三卷(1530年)、《伤寒选录》(汪氏撰初稿,陈桷、程镐增益补辑)、《运气易览》三卷(1519年)、《医读》七卷(1519年)、《内经外注》(已佚)等,辑有《诊脉早晏法》一卷,与门人陈桷等校刊戴原礼《推求师意》两卷。门人陈桷辑其临症医案成《石山医案》一书,影响亦广。另有周臣、程廷彝、许忠等传其术。

内容简介

全书共八卷。卷一为伤寒专题论说,共36论。编辑体例仿王履《伤寒立法考》(见《医经溯洄集》)次序,以《伤寒例》居六经之首。汪氏在凡例中指出这部分辑录“诸先贤所论,于仲景有发明者,并采辑卷首,以广识见。”从这些论说中,可以反映汪氏自己对伤寒的认识。卷二至卷六,列112症,按六经之序归纳条文,编辑体例仿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并采诸说予以补充、集注。卷六末则以六经病中不同治法类分。卷七专以脉为条,不囿六经归类,使人知脉同症异而治亦各有不同。卷八为伤寒选录药方,分“药方加减例”和“伤寒药性主治要略”两部分。“药方加减例”部分是将全书所用方剂集中叙述并给予加减,实收主方、加减后的扩方253首。此外选载“伤寒补遗经验良方”32首,“妇人妊娠伤寒方论”20首,“妇人产后伤寒方”10首,“小儿伤寒方论”18首,另附“江南溪毒”、“痧证”二证及治法。“伤寒药性主治要略”部分是将全书所用196种药物逐一罗列,略述其性味、归经、功效及优劣品的经验鉴别与选择,用法及注意事项等。

汪氏在《伤寒选录》中,将仲景伤寒条文按论、症、方、药为顺序,进行匠心独具的整理编排,使其内容更为详尽和便于观览,是本书最主要的特色。正如汪氏在自序中称:“祖仲景者,书之以墨;附诸家者,别之以朱。去取未必正也,较诸他书,颇为详尽。临证一览,而诸说皆在目矣。”

精心择取前贤之说是《伤寒选录》的另一大特色。汪氏编辑本书时,浏览了大量前贤论伤寒之书,学术上受成无己影响较大。本书在对伤寒类症论述之时,多引成氏所释。成氏已析之证,首以“成氏曰”字之,若成氏所释有所未当,则采录其他医家之说予以补充,使读者有所取舍。对仲景书中有论无方的条文,汪氏则采录他书中有方者补入方剂,以便临证之需。汪氏所集诸贤之说,在凡例中提及姓名的就有成无己、刘河间、韩袛和、庞安常、钱闻礼、许叔微、朱肱、吴授、陶尚文、朱丹溪、张元素等宋、金、元、明伤寒大家。

对前贤之说给予释义、订正、补充和强调,并多处加入个人见解,补充新的内容,并以“愚按”标记,是《伤寒选录》又一重要特色。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列50症,析症明理,《伤寒选录》则在成氏的影响下扩充为170症。以脉诊为例,汪氏《伤寒选录》七卷专以脉分辨论述,且多有发挥。如“阳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脉紧则愈”条,汪氏加按为:“伤寒以阳为主,水不胜谷乃阴不胜阳,病渐向安,故阴气与汗共并而散,因见脉紧,紧者阴寒脉也”,“此则变热入府,何以脉紧,盖由阴气与汗共并然也”,强调了脉理及脉诊的重要。在对趺阳脉的注释中汪氏对其部位、意义和诊法都作了释义,其曰:“愚按:趺阳脉一名会元,又名冲阳,在足背上去陷谷三寸脉动处是也。此阳明胃脉之用由出。夫胃者,水谷之海,五藏六府之长也。若胃气以(已)惫,水谷不进,谷神以去,藏府无所禀受,其脉不动而死也。故诊趺阳脉以察胃气之有无。仲景又谓趺阳脉不惟伤寒,虽杂病危急亦当诊此,以察其吉凶。”这些按语是汪氏重视脉诊及丰富临床经验的结晶,对探讨汪氏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流传版本

本书原来仅见著录,在国内未见流传。有明万历三年(1575)敬贤堂刊本藏于日本,2002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据此本的复制本影印出版。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