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镜须知_脉镜须知介绍|

xuanhujiaoyu

脉镜须知

《脉镜须知》,二卷。清代梅江村撰,刘凤翥(字汉卿)编次。成书并刊于清光绪二年(1876)。卷上阐述十二经络总论,左右二手寸关尺脉及二十八脉;卷下论述浮沉迟数等脉的归类比较,七表八里九道脉、七危重脉、奇经脉、神门脉、反关脉、五藏平脉、五脏相克的生死脉以及四时平脉和死脉等。

名称

脉镜须知

成书年代

归属类别

中医典籍

成书背景

王叔和《脉经》之后的脉学著作多继承了《脉经》的学术思想。但离开具体疾病单独说某脉主某病,必然与临床不符。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提出“舍脉从证”、“舍证从脉”,经李中梓、何梦瑶等发挥此说得以盛行,但如何从舍则各家莫衷一是。清代康熙年间医家陈士铎竟得出“辨脉难知,不若辨证易知也……毕竟从脉者少,从证者众”的结论。梅江村对部分医家只谈辨证、不谈辨脉、满口方书、迟数罔闻的现象深有感触,正如《脉镜须知·原序》所说:“证必有脉,脉者脏腑虚实寒热所由分也,察脉辨证而立方焉。然近世庸医,辄以执方医病,而病不能瘳,甚或反至杀人者何?盖以脉之形象全然不谙,但将几个成方公然行道。”因此著《脉镜须知》详细描述各种脉形、脉象、主症,并辅以临证心得,为行医者临床诊脉提供依据。

作者简介

梅江村,清代医家。安徽歙县人,约生活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

内容简介

本书在前人脉法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心得体会,分门别类地综合证因对脉之形态、部位、主症及四时脏腑病脉等方面详加论述,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对脉诊中存在的错误或不当之处进行辩驳质疑。卷上阐述十二经络总论,左右二手寸关尺脉及二十八脉;卷下论述浮沉迟数等脉的归类比较,七表八里九道脉、七危重脉、奇经脉、神门脉、反关脉、五脏平脉、五脏相克的生死脉、四时平脉死脉、孕脉、小儿反关斜行等。其学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定寸口分候脏腑
王叔和著《脉经》推广《难经》独取寸口诊脉方法,确定寸关尺六部脉脏腑配位,将小肠与心配于左寸,大肠与肺配位于右寸,三焦与肾配位于右尺。唐代孙思邈《千金方》二十八卷“平脉”与宋代崔嘉彦《崔氏脉诀》则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主张依《难经》之说。元代滑伯仁《诊家枢要》却以心包络与三焦配右尺,李东垣亦持此说。明代李时珍《濒湖脉学》主张又与《脉经》相同。本书则提出“三焦分列于左右手寸关尺之间,两寸为上焦,两关为中焦,两尺为下焦”,不同于《脉经》之“三焦配位于右尺”的说法,对王叔和寸口脏腑分候中的混乱现象进行了修正。
2.详述脉形,辨别相似脉
本书对二十八脉形象特征论述独到,便于初学者区分诵记。如芤脉的描述极为形象生动:“芤如浮候有脉,至中候忽无,再至沉候有脉。是浮沉二候皆有,惟中候独无,名曰芤脉。”又如相似脉的辨别十分精准:“代者,非结非促。脉来几至之数则去,脉去几至之数而又来,歇而又起,起而又歇,停歇几许时,起来又几许时。如是为长度,有相代之义焉,名为代脉。与促脉结脉不同,促结只歇一至即来,代脉停歇多时始到,且来几时,去亦几时。相代不爽,此代脉与结、促二脉相别也。”“虚、濡之类,皆在浮候无力,岂非相似?彼虚则阔大,濡则细小,自可分别。如细、微之类,同为渺茫。须知细有蛛丝之细,固可确见;微则不拘细大,渺然难寻”。
3.定病位,辨病机,测预后
本书启示医者通过脉象来定病位、揣测病机、推断预后,不能言脉不言病,不然则失去了实际意义。如以浮沉迟数来测定病变部位:“浮脉属阳主表,兼浮而有力为洪,浮而无力为芤,浮而长大为实。沉脉属阴主里……迟脉属阴主脏……数脉属阳主腑”。以脉象揣测病机:“浮而缓者则伤风,沉而缓者则寒湿,缓而涩者薄于脾,缓而弱者虚于气。左寸涩缓,血必虚于少阴;右寸浮缓,风邪入于五内。左关浮缓为肝风,右关沉缓为脾湿。左尺缓而涩,则精宫耗损,右尺缓而细,则真阳衰痿”。
本书中推断预后的脉法,包括辨传变、辨病愈、辨生死等,这类反映各种不同转归的脉法,验之临床,颇有实用价值。如“故近世伤寒,无论表里皆得数脉,直至一解始得四至平脉。至于平脉或有咳嗽虽久,脉仍四至,则阴未伤,未成劳瘵;倘咳嗽未久,脉来五六至或细数,是已成劳瘵,阴已伤而将登鬼箓矣”。“肝风如六脉皆弦极,毫无别象,则为纯弦,为木克土,其病已深,又为死脉;六脉带弦,不至弦极,则非死脉”。
4.强调“脉证(症)相参”
东汉张仲景是脉证并举的典范,所著《伤寒杂病论》虽非脉学专著,但强调以脉证紧密结合进行辨证论治。本书尤为推崇其脉证(症)相参:“善诊者不拘于脉,苟拘于脉,必至混淆外症。外症混淆,何能施治奏功,故曰脉症相参,又曰能合色,始可万全……盖一脉主几症,不察外症则不知为何病。且一人兼几症,将何以治之?”提示行医者临证重在“脉症相参”,切不可胶柱鼓瑟。尤其是初学者,更应结合临床细心体会,使之更好地指导实践。
5.辨伪批缪
本书注重对脉诊中纰谬讹误之处进行辩驳质疑,特别是对孕脉和小儿脉的诊断进行了历史考证和驳难。如“孕妇之脉,彼内经之所载,与诸书之所陈,各有拟象。予亦深为详辨,莫定去从,未敢偏信,姑为阙疑……独有滑伯仁所云‘凡诊妇人之脉,来或五至,而无热病,则当问其月水如何。如不月则有孕,或月水仍来,脉为五至,则为有病而无孕。’予所察孕妇之脉,惟依滑伯仁之论,历均有验”。其对孕脉的诊断并非人云亦云,而是详加考论,实事求是。又如对神门脉辨伪去妄:“心经有神门穴,误认心经为神门脉,殊不知心属上焦,应于左寸,岂有候心经尺中乎?则神门脉,既应于尺中,为肾命二经所主,诀无疑矣。”以此启示习医者认真汲取脉学精华,扬弃纰谬之处,推动脉学进一步发展。

流传版本

现存清光绪二年安徽贵池周明亮校刻本、光绪八年铅印本等,2015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影响评价

本书论述简明精要,颇切实用,文字浅近,便于记诵。不仅便于初学者学习掌握,而且对中医脉诊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