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乘雅半偈
《本草乘雅半偈》,本草著作。原书未分卷,后世有著录为10、11、12卷者。明代卢之颐(子繇)撰。其书初名《本草乘雅》,撰成于1647年。四数为“乘”,因各药分覈、参、衍、断4项解说,故名“乘雅”。书成逢明末兵乱而散失,作者追忆旧作,仅将覈、参两项补其残缺,衍、断则难以复原,约只得原书之半,乃名“半偈”。共载药365种,以应周天之数。其中《本经》药222种,其它后世本草药143种。所选多为常用药,然拼凑周天之数,“未免拘牵附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诸药分《本经》上、中、下三品,《别录》上、中、下三品,其余诸家本草,按时代先后分为第一帙、第二帙等。各药之前,注明出处品级,次列药名、气味良毒、功效主治。注文分两部分,首为“覈(核)曰”,述药之别名、释名、产地、形态、采收、贮存、炮制、畏恶等内容;次为“参曰”,作者于此处常阐发药学理论见解。书中亦常夹引作者之父卢复《本草纲目博议》,及明代缪仲淳、王绍隆、李时珍诸家药论。作者常以儒理、佛理推演药理,每从药名、法象、生态等入手阐释药物性能,多使其说涉于虚玄。但在讨论用药适应证时,却能结合《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书,细予分辨,颇多经验之谈。
名称
成书年代
归属类别
成书背景
卢子颐,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卒于清康熙三年(1664),字子繇(一作子由),原字晋公,自称芦中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卢氏天资聪颖,其父卢复又为名医,幼年承受家学,医道超出同辈。卢氏论病,以禅理参证医理,善治奇疾,名重一时。然其性负气凌物,时人毁誉参半。晚年双目相继失明,犹著述不辍。著作除本书外,尚有《痎疟论疏》、《金匮要略论疏》、《学舌诊则》等书。
内容简介
流传版本
书评序言
自序
余质性黑暗,又不能多取师承。然以黑暗故,益不自知其为黑暗。每阅本草,艰苦殊甚,间亦弋获,记之侧理。夫自写其一得尔。而稍稍为人物色。岁在庚午,武林诸君子大集余舍,举仲景两论及灵素秘奥,期余一人为之阐发。余谢不能,然亦不欲自秘其师承也。于是时计此书之成。自丙寅至庚午,仅得十之二;自庚午至癸酉,仅得十之三,而以诵说,故几不能竣事。会春风座中狂拂面,余遂绝念世纷,专意笔墨,自丙寅至癸未,几历十八春秋,而此书始成。原分覈、参、衍、断、四种,故名其书为乘雅。数四为乘,非取载之义也。明年甲申方事剞劂,又明年乙酉五月,会有兵变,挈家而逃,流离万状,诸楚备尝。沿至丙戌之十月,始得生还,而家徒四壁,则板帙之零落殆尽可知已。既慕古人破甑弗顾之意,而仍自怀千金敝帚之思,勉缉旧业,仅能完覈、参之残缺。衍、断倍多,何能补漏,虽余之始意亦欲中分四种,谓覈、参、可该衍断。遂又名其书为《乘雅半偈》。寻又念一生精力,何忍自藏其半,语详义例中,而今则姑俟之矣。余平生,实不能负笈远游,师承殊少,于家庭则有先大人荷薪之训,于父执,则有绍隆王先生金匮之心传象先陈先生薛案之私淑;于往来,则有仲淳缪先生之指示,而李不夜先生、严忍公先生则文章道谊之宗模也。幼耽禅学。于闻谷、憨山二大师,得其南车。于离言和尚,得其点醒。而云间施笠泽、古娄潘方孺、同邑茹居素亦皆宇内名流,既己于于而来,岂少起予之益。故余之言虽不乏道脉,持黑暗之资,恐犹是摸索语耳。将以就正海内,即以贻笑海内,而前所称武林诸君子,咸以是书出,殊可为人师承,余不敢冒其称也。余特不敢不称述其师承者也。
丁亥重九日卢之颐书于无恒业
影响评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