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书背景
《本草二十四品》成书于清末,是时温病学术体系己经形成,在江浙一代影响巨大。某些“时医”不重视继承发掘前人治病之经验,动辄曰“时有古今之异,古方不治今病”,一遇温热病,无不力辟伤寒方;用药方而,“所习用者皆唐宋以后之本草,其于主治兼治不无混淆,于是药之性味每每寖失。今人又恒弃其主治之功而辄用其兼治之性,故治症罔效,乃不自责差谬,反诬药有今古之分。”
陆懋修不满这种盲目蔑古、轻忽继承的风气。其深研经典,用仲景方治病每获奇效,认为“倘能于仲景《伤寒》《金匮》中考其立方之义,而完其用药之确,则神农遗意似不难因此而上溯矣。”
内容简介
流传版本
校注整理
1910年,陆懋修之子陆润庠将该书交予冯汝玖,让冯氏校正后出版,冯汝玖详读该书后认为“其主治分经,精详赅备,询为世之善本……惟药味中之论说亦间有未全处”,故其“不敢遽付梓人,因手抄一部以作枕中珍秘”,此即清宣统二年庚戌冯汝玖抄本,其封面题:“陆九芝先生手抄本,叔莹冯汝玖重录”。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被推翻,结束封建帝制,社会处于巨大的变革时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冯汝玖“忽忽二十余年,奔走谋食,无暇伏案”。至1931年,冯氏不忍《本草二十四品》埋没,重抄并且校补了该书,此即辛未年冯汝玖重抄校补本。冯氏的校补多达75处,使本书得以完善。药物功效及主治是本草著作中必备的内容,惜原书中有近20种本草记载缺功效或主治。如枳椇子、鹤虱未记载功效,茅根、苏木、马兜铃等药物未记载主治,冯氏均补之。冯氏还对书中明显错误进行校正,如杏仁“便闭者忌”校正为“便泄者忌”。对校补及存疑之处,冯氏于书末撰写了详细的校记加以说明。冯汝玖在重抄本后记中云:“今岁发奋重抄,凡有错误及遗漏处,悉为校补,将来或遇机缘,得以刊行,似可有裨于后学,亦不负九芝先生之苦心也。”辛未汝玖重抄本卷首题“元和陆懋修九芝著,桐乡冯水叔莹校补”。
1951年,幻卢先生(见辛卯抄本后记,具体不详)重抄了1931年冯氏校补之后的《本草二十四品》,是为辛卯抄本。该本未对作者进行考证,其卷首作者署名皆同辛未年冯汝玖重抄校补本。
影响评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