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_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介绍|

xuanhujiaoyu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灵枢经》注本,又名《灵枢注证发微》,9卷81篇。明代马莳撰,首刊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为历史上第一部《灵枢》全注本。马氏以南宋史崧所藏《灵枢》传本为基础,分为9卷81篇,逐篇逐节加以注释。由于马氏擅长针灸学,因此他在《灵枢》的注释中,对经络穴位部分较为详明,并附有经络腧穴图解。

名称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异名

《灵枢注证发微》

成书年代

归属类别

中医典籍

成书背景

马氏认为《灵枢》文字古奥,而前人未对《灵枢》全书进行注释,而《灵枢》内容“大体详全,细目俱备,犹儒书之有《大学》,三纲八目,总言互发,真医家之指南,其功当先于《素问》”。故为之注解以阐发之。

作者简介

马莳,字仲华,号玄台,生卒年月不详,生活于明嘉靖、万历、天启年间,浙江会稽人(今浙江绍兴)。清代为避康熙皇帝讳,改“玄”为“元”,故清代刻本均以“元台”称之。其著述有《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难经正义》《脉诀正义》等。其中《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深受后世医家推许。

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是全文注解《灵枢》的最早文献。其原文依南宋史崧传本,卷帙则复《九卷》之数。注释体例与《素问注证发微》同,于医理与词义阐释上较有发挥,更附人体经脉腧穴图解。马氏注释《内经》,采取以经解经的方式,即引《素问》以解《灵枢》,依《灵枢》以明《素问》,从而保证了释义纯正,始终不游离于《内经》理论框架之外。这种融贯全书,首尾相顾,彼此照应的注释方法,使他的注释具有很高的价值。马氏将经文分段注释,首先用一句话总结概括此段大意,然后解字、释词、串讲经文,其特色在于解说经文时,整篇文字浑然一体,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与经文环环相扣。马氏结合自己丰富的临证经验,运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剖析,使深奥晦涩之古经变得明白平易。《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注文总体上较《素问注证发微》阐注为优,而于针灸与经络方面更为显著。

流传版本

现存明万历十六年宝命堂刻本、万历四十八年潘之恒刻黄海本、清嘉庆十年古歙鲍氏慎余堂本及清光绪己卯年太医院藏版为常见,民国时期有广益书局石印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书评序言

注《灵枢经》序

夫医之有《内经》也,犹吾儒之有六经也,如水有源,木有根也。谈儒而不本之六经,偏儒也;谈医而不本之《内经》,偏医也。第六经皆有注迹,而《内经》注独未详,是涉远而亡车楫,登高而亡阶梯也。

余雅嗜摄生家间,手《素问》、《灵枢》一编,以佐药饵,于《素问》解十之七,于《灵枢》解十之三,而不求尽解者,恨亡注也。一日闻玄台马君注《素问》,余始迂之,不三年,《素问》注成。已又闻马君注《难经》,余更迂之,不三年,《难经》注成。马君固名医,经注成,名益彰,海内人士慕上池之术者,即穷山深谷,靡不奔走马君矣。马君虽名闻诸侯,年垂老而志不衰,欲再注《灵枢》以垂不朽,余闻益迁之,不三年而《灵枢》注复成,乃征余言为之序。

序曰:马君初为于越诸生有声,一旦弃诸生工医,其志岂鲜小哉?环诵则缃为之漶,覃思则髯为之枯,含毫则研为之穴,杀青则囊为之涩,传写则纸为之贵,彼其志岂鲜小哉?盖十年而经注成,经注成而名日益广,业日益精,余始迂之,今信且服矣。夫轩辕氏与岐伯、鬼臾区六臣,朝夕抵掌而笔之此书,更千百年而仲景、东垣、丹溪辈穷年累业,卒不能窥《内经》之精奥,乃马君慨然注之,功殆微管哉!世之号能医者,仅仅修古方、测己臆为汤剂已耳,汤剂之外,叩其针灸、浣熨、佐使、宣摄、司岁、阴阳、燥湿之宜,咸亡以对。如是而欲托以死生之柄,危矣。

余观《灵枢》八十一篇,首讲九针之法,以应人五脏、三十六腧、二十七气、十二经络、三百六十五会,原原本本,不爽毫发,而又先察脉而后用针,则汤剂所不周者,济以针法,病何患不治,业何患不精?今上垂拱,民方熙熙,若登春台,游化国,似无藉此书。顾人之耳目心志,非治术不能濯磨;人之体肤毛发,非医不能湔祓。请以马君之书,奏之当宁,赞成仁寿之治何如?

赐进士第尚书虞部郎奉敕督理漕务河道同典京闱华亭章宪文撰

刻马玄台先生《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引

门人金一龙,(云间庠生,原名丹。)睹《灵枢注证发微》书一旦告成,而浩然长叹日:嗟呼!自六经孔孟而下,百家子史,道经佛卷,孰书无注,何《灵枢》迄今五千余年,独为未注之书哉!吾以为大义深奥,有志者稀,故寥寥未闻于后世也。奥稽黄帝与岐伯、鬼臾区等六臣问答,作为《内经》,内有《素问》八十一篇,《灵枢》八十一篇,凡《素问》所引经曰,皆出《灵枢》,则《灵枢》为先,而《素问》为后。唐宝应年间,启玄子王冰曾注《素问》,随句解释,逢疑则默,章节不分,前后混淆,凡司天在泉、南北政等义,缺而不解。吾师既以更详图注,梓行于世,独念《灵枢》无注,弹精研虑,寒暑屡更,遂成斯编。纵轩岐复起,当以吾师为独得宗旨矣。

呜呼!六经不明,千载无真儒;《内经》不明,千载无真医。自古称有著述者,秦越人《难经》,张仲景《伤寒论》,王叔和《脉诀》、《脉经》,张子和、刘守真、李东垣、朱丹溪诸书,皆翘然为世所宗,今即《灵》、《素》以印正之,则诸书皆未合经旨,而况于他哉!何也?大凡为医者,先明脉体,次分经络,乃定病名,然后用药饵、针灸、按摩、导引、熨治等法。今质三者于诸书,缪误居多。

按《灵》、《素》《六节脏象论》、《终始》、《四时气》、《禁服》等篇,分明以左手寸部为人迎,凡一倍、二倍、三倍、四倍以上为格脉,可以知足手六阳经之病;右手寸部为气口,凡一倍、二倍、三倍、四倍以上为关脉,可以知足手六阴经之病。故黄帝与雷公,歃血定盟,传以大术数者,不过此法而已。诸书以尺寸分关格,又以关格为隔症,是脉体、病名两误矣。

按《灵枢·营卫生会、营气、卫气、卫气行》等篇,分明以百病皆生于宗、营、卫三气,偏衰偏胜,三气必生于前之上中下三焦,诸书皆以后之三焦有名有形者寄在胸中,与膈相应,而以前三焦,有名无形者,混而为一,不知后三焦只为决渎之官,水道所出,前三焦升降上下,宗、营、卫三气从是而出,营气随宗气以行经隧之中,卫气不随宗气而行,而自行于各经皮肤分肉之间,故“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一十六字乃医家所以分脉体,别病名,决死生,用药饵之根本,诸书于宗、营、卫三气大义,绝无分析,则平日之别疾用药者何法也?

按《素问·评热论、刺热论、疟论、咳论、刺腰痛论、风论、痹论、痿论、厥论、水热穴论》,《灵枢·癫狂篇、热病篇、厥病篇、胀论篇、淫邪发梦篇》,凡病必分五脏六腑,诸书皆不分脏腑,漫用成方,脏腑受伤,夭枉多矣。他如病名奇僻,诸书绝不及载,令后人罔获闻知。

按《素问·阴阳别论》有风消症;《素问·生机正脏论》。有肺痹,传为肝痹,传为脾风发瘅,传肾为疝瘕,传心为瘈,心复传肺发寒热,三年而死之症;《素问·气厥论》有寒热相移症,及食亦症;《素问·评热论》有劳风症;《素问·水热穴论》有风水症;《灵枢·热病篇》有风痉症;《灵枢·水胀论》有石瘕、肠覃、肤胀症;《素问·阴阳别论、大奇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水胀论》有石水症;《素问·大奇论、四时刺逆顺论、五脏生成篇、脉解篇》、《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经脉篇》载有肝疝、心疝、肺疝、脾疝、肾疝症;《素问·脉解篇》、《灵枢·经脉篇》有妇人㿗疝症;《素问·五脏生成论》有厥疝,女子同法症;《素问·平人气象论、刺要论》、《灵枢·论疾诊尺篇》有懈亦症;《灵枢·厥病篇》有虫瘕蛟蛔心痛症;《素问·痹论》有肝痹、心痹、脾痹、肺痹、肾痹、肠痹、胞痹症;《灵枢·寿夭刚柔篇》有寒痹症;《素问·痹论、四时刺逆顺论》有热痹症;《素问·四时刺逆顺论、宣明五气论》、《灵枢·五邪篇》有阴痹症;《灵枢·周痹篇》有周痹、众痹症;《灵枢·厥病篇》有风痹症;《素问·阴阳别论、评热论》、《灵枢·五变篇》有风厥症;《灵枢·寒热病篇》有厥痹症;《素问·缪刺论》有尸厥症;《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有维厥症;《素问·奇病论》、《灵枢·五乱、癫狂篇》有厥逆症;《灵枢·癫狂篇》有风逆症;《灵枢·口问篇》有亸症;《灵枢·痈疽篇》有猛疽、夭疽、脑烁、疵痈、米疽、井疽、甘疽、败疵、股胫疽、锐疽、赤施、疵痈、兔啮、走缓、四淫、厉痈、脱痈诸症,此皆后人之所未知者也。

又如《灵枢》种种大义,悉不见于诸书,使后世视神圣经典,仅同覆瓿。按《灵枢》有《阴阳系日月》、《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经水》、《海论》、《邪客》、《九宫八风》等篇,则知人身与天地相参者如此也;有《经脉》、《经别》、《根结》、《经筋》等篇,则知人身经脉运行起止,皆有自然之度数者如此也;有《脉度》、《骨度》、《肠胃》、《平人绝谷》、《本脏》、《师传》等篇,则知人身骨脉、肠胃、脏腑,皆有长短、广狭、轻重、大小、坚脆、高下、偏正之分者如此也;《素问》有《标本病传论》,《灵枢》有《病本》、《病传》篇,则知人身病体有本有标者如此也;《灵枢》有《阴阳二十五人》、《五音五味》、《五阅五使》、《顺逆肥瘦》等篇,则知人身合于阴阳五行、五音五味等义者如此也;有《口问篇》,则知人身有曰欠、曰哕、曰唏、曰嚏、曰亸、曰泪、日太息、曰涎下、曰耳鸣、曰啮舌等病,悉由经络者如此也;有《本神》、《决气篇》,则知人身有精神、魂魄、思虑、意智者如此也;有《本腧》、《动腧》等篇,则知人身孔穴分井、荥、腧、经、合,其穴有动脉者如此也。

又如《灵》、《素》每病必分经络,用针法,以行补泻,诸书绝不明此大义,概用煎方,致病体绵久,终不可复生。按《素问·宝命全形论、八正神明论、离合正邪论》、《灵枢·九针十二原、官针》等篇,分明有泻法、补法;《灵枢·终始、官针》等篇刺有三刺,《灵枢·寿夭刚柔篇》刺有三变,《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刺有五变,《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刺有六变,《灵枢·官针篇》刺有九变,《灵枢·刺节正邪篇》刺有五节,《灵枢·官针篇》刺有十二节,《灵枢·刺节正邪篇》刺有五邪,《灵枢·五禁篇》刺有五禁、五逆、五夺,《素问·刺禁论》、《灵枢·终始篇》有刺禁,《素问·八正神明论》、《灵枢·九针论》刺有天忌,《素问·诊要经终论》刺避五脏,《灵枢·官针篇》刺应五脏,《素问·血气形志论》、《灵枢·九针论、五音五味篇》刺分血气多少,《灵枢·逆顺肥瘦篇》刺分肥瘦、常人、壮士、婴儿,《灵枢·根结篇》刺分贵贱,《灵枢·经水篇》刺有浅深,《素问·诊要经终论、水热穴论、四时刺逆顺论》、《灵枢·终始、本腧、四时气、寒热病、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等篇刺必按时,班班可考。后世不宗经典,巧立名色,如烧山火、透天凉、苍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子午捣臼、子午流注、飞腾八法,皆非根于经典者也。

噫!自诸书出,而《内经》之旨晦;自针法繁,而神圣之针亡;自后学宗诸书不宗《内经》,而《内经》之书不行。吾师朝夕启迪吾辈者,唯此《内经·灵、素》而已。后世医学浅陋,我常推其故焉,盖凡习医学,必明于儒理,而后可明于医理,况人之脏腑经络,合男女、内外、大小一耳。未有不明于男,而可偏明于女者;未有不明于内,而可偏明于外者;未有不明于大,而可偏明于小者。后世不明儒理,偏门就学,信听诸书,遗弃《内经》,逐末说而失本原,是犹适越裳而亡指南也,安得发神圣之蕴如吾师哉!

《灵枢注证发微》题引

《灵枢》者,《内经》篇名。盖《内经》为总名,中有《素问》八十一篇、《灵枢》八十一篇。

《素问》曾经唐宝应年间,启玄子王冰有注,其《灵枢》自古迄今,并无注释,晋·皇甫士安以《针经》名之。按本经首篇《九针十二原》中有“先立针经”一语,又《素问·八正神明论》亦岐伯云:“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是《素问》之言,亦出自《灵枢》首篇耳。后世王冰释《素问》,以《灵枢》、《针经》杂名,宋·成无己释《伤寒论》,及各医籍凡引《灵枢》者,皆不曰《灵枢》而曰《针经》,其端皆始于皇甫士安也。但“针经”二字,只见于本经首篇,其余所论营卫腧穴、关格脉体、经络病症、三才万象,靡不森具,虽每篇各病,必用其针,自后世易《灵枢》以《针经》之名,遂使后之学者,视此书只为用针,弃而不习,以故医无入门,术难精诣,无以疗疾起危,深可痛惜。岂知《素问》诸篇,随问而答,头绪颇多,入径殊少,《灵枢》大体浑全,细目毕具,犹儒书之有《大学》,三纲八目,总言互发,真医家之指南,其功当先于《素问》也。

今愚析为九卷者,按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九卷,《灵枢》九卷,乃其数焉。”又按《素问·离合正邪论》,黄帝曰:“夫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以起黄钟数焉。”大都神圣经典以九为数,而九九重之,各有八十一篇。王冰分《灵枢》为十二卷,宋·史崧分为二十四卷者,皆非也。愚今分为九卷,一本之神圣遗意耳。后世《道德经》、《难经》俱八十一篇,其义仿此。然谓之曰《灵枢》者,正以枢为门户,阖辟所系,而灵乃至神至玄之称,此书之功,何以异是!且愚注释此书,并以本经为照应,而《素问》有相同者,则援引之。至于后世医籍有讹者,则以经旨正之于分注之下。然后之学者,当明病在何经,用针合行补泻,则引而伸之,用药亦犹是矣。切勿泥为用针之书,而与彼《素问》有所轩轾于其中也。

玄台子马莳撰

鲍氏弁言

《汉书》班志载《黄帝内经》十八篇,并无《素问》、《灵枢》之名,晋皇甫谧称《针经》九卷,《素问》九卷,皆为《内经》。论者谓《针经》即《灵枢》,与汉·志》十八篇之数合,唐王冰注《素问》作二十四卷,宋史崧《灵枢音释》作十二卷,与旧《志》异,不翻别有所据,且注《素问》而不及《灵枢》,释《灵枢》而不及《素问》,于二书亦不无偏废之弊。

有明马玄台先生《注证发微》,分《素问》、《灵枢》各九卷,复还旧观,合二书详加诠注,参互贯穿,洵足阐发《内经》微旨,而为黄帝功臣。岁久板刻漫漶,原刊绝少,近时即舒载阳重刻之本亦不可多得,坊贾每藉以居奇。余因以家藏旧本,重校付梓,俾业是术者,人人得而有之,或亦济世养民之一助也。

嘉庆十年长至月既望古歙鲍漱芳席芬甫识

影响评价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作为第一部全文注解《灵枢》的著作,为后人阅读《灵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马氏的注经方法也为后世的张介宾、张志聪、高士宗等人承袭。

章节目录

卷一

九针十二原第一

本输第二

小针解第三

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根结第五

寿夭刚柔第六

官针第七

本神第八

终始第九

卷二

经脉第十

经别第十一

经水第十二

经筋第十三

骨度第十四

五十营第十五

营气第十六

脉度第十七

营卫生会第十八

卷三

四时气第十九

五邪第二十

寒热病第二十一

癫狂第二十二

热病第二十三

厥病第二十四

病本第二十五

杂病第二十六

周痹第二十七

卷四

口问第二十八

师传第二十九

决气第三十

肠胃第三十一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海论第三十三

五乱第三十四

胀论第三十五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卷五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血络论第三十九

阴阳清浊第四十

阴阳繋日月第四十一

病传第四十二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外揣第四十五

卷六

五变第四十六

本藏第四十七

禁服第四十八

五色第四十九

论勇第五十

背俞第五十一

卫气第五十二

论痛第五十三

天年第五十四

卷七

逆顺第五十五

五味第五十六

水胀第五十七

贼风第五十八

卫气失常第五十九

玉版第六十

五禁第六十一

动输第六十二

五味论第六十三

卷八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行针第六十七

上膈第六十八

忧恚无言第六十九

寒热第七十

邪客第七十一

通天第七十二

卷九

官能第七十三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卫气行第七十六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九针论第七十八

岁露论第七十九

大惑论第八十

痈疽第八十一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