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
无特异人群
症状
主要表现为大便不成形,大便稀溏,有时也可有伴随有呕吐、腹泻、腹痛、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等症状。
原因
导致大便不成形的因素有很多,与饮食不当、腹部受凉等生活饮食不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肠道疾病以及细菌性痢疾、霍乱等感染性疾病有关。
1、生活饮食不当
饮食不当、腹部受凉、冷食冷饮等,可刺激肠蠕动加快,导致食物在肠内存留时间缩短,造成大便稀溏。
2、肠道疾病
肠炎、结肠癌、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及消化不良、菌群失调、结肠功能紊乱等均可引起大便不成形。
3、感染性疾病
细菌、病毒的感染,如细菌性痢疾、肠结核、霍乱等疾病,会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症状,表现为大便不成形,同时可能伴随有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
肠结核、霍乱、急性痢疾、急性胃肠炎、结肠癌、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
就医
1、呕吐、腹泻严重者,可有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等。
2、出现其它危及生命的情况。
以上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1、有暴饮暴食或吃不洁腐败变质食物史,突发恶心、呕吐频繁、剧烈腹痛、频繁腹泻、大便不成形等,多为急性胃肠炎。
2、长期反复腹胀、消化不良、排便习惯改变、大便不成形,伴贫血、低热、乏力、消瘦等,要警惕肠道恶性肿瘤。
3、青壮年急性腹痛、反复腹泻、黏液脓血便,多见于痢疾。
4、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须及时于消化科就医咨询。
1、怀疑肠道恶性肿瘤者,及时到肿瘤科就诊。
2、怀疑感染性因素所致者,比如痢疾、肠结核等,还可到感染科就诊。
大便不成形伴有危及生命的状况,及时到急诊科处理。病情平稳者,除需要尽早到消化内科就诊外,根据伴随症状的不同,还可到相应的科室就诊。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不要吃生冷的食物,并及时清洗肛门部,保持干净、卫生。
3、就诊当天需要带纸巾,防止便意突然来袭。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出现大便不成形多长时间了?平均每天大便几次?
2、您的大便里面是否含有不消化的食物?是否带有脓血?
3、您是否还有腹痛、恶心、呕吐、发烧等不适?
4、您的大便以前正常吗?排便规律吗?
5、您是否吃了什么特殊的食物?
6、您既往有什么疾病吗?
7、您是否有腹部受凉的情况?
8、您是否尝试过治疗?
1、我为什么会出现大便不成形?
2、我还会有更严重的症状出现吗?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4、我的情况严重吗?需要住院吗?
5、我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愈吗?
6、这些治疗方法有风险吗?
7、我的诊断和治疗的下一步是什么?
8、日常我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9、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10、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
医生一般会先通过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患者情况,然后会选择性的让患者行血常规检查、粪便隐血试验、病原体检查、X线检查以及CT检查等,必要时可能会做组织病理学检查。
可检查皮肤黏膜有无异常,判断有无贫血、脱水等表现。
1、血常规检查
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可考虑胃肠炎症性病变。
2、粪便隐血试验
阳性者可见于胃肠道溃疡性病变、结肠息肉或恶性肿瘤、肛周病变等。
3、结核菌素试验
有助于肠结核等疾病的诊断和鉴别。
4、病原体及免疫学检查
可将病原体进行鉴别与分类,有助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
1、X线钡餐检查发现龛影者,可考虑溃疡性病变。
2、CT、磁共振成像可确定肿瘤部位、与邻近结构关系及有无转移等。
若存在癌变,可确定肿瘤等病变性质。
结肠镜检查可直接发现肠内溃疡、出血、息肉等病变。
诊断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既往病史及相关辅助检查就能确诊。医生在诊断过程中需要排查是否存在急性痢疾、急性胃肠炎、结肠癌、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同时也要排查是否存在生活饮食习惯不良所导致的大便不成形。
1、急性胃肠炎
有暴饮暴食或吃不洁腐败变质食物史,起病急,恶心、呕吐频繁,剧烈腹痛,频繁腹泻,多为水样便,可含有未消化食物,少量黏液,甚至血液等。常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及程度不同的中毒症状。呕吐、腹泻严重者,可有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等。体征不明显,上腹及脐周有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肠鸣音多亢进。
2、痢疾
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同时伴有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引发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菌痢常年散发,夏秋多见,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儿童和青壮年是高发人群。便常规、细菌培养有助于诊断。
3、结肠癌
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中晚期可表现为腹胀、消化不良,而后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腹痛,黏液便或黏血便。肿瘤溃烂、失血、毒素吸收后,常出现贫血、低热、乏力、消瘦、下肢水肿等症状。乙状结肠镜和纤维结肠镜有助于诊断。
4、直肠癌
多数早期可有排便习惯改变和便血,腹泻,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排便不适,肛门下坠,晚期有下腹痛;大便表面带血,严重时出现脓血便,大便次数增多;肠腔狭窄症状,开始时大便变形、变细,癌肿造成肠腔部分梗阻后,有腹胀、阵发性腹痛、肠鸣音亢进,大便困难。直肠癌晚期侵犯前列腺可发生尿频、尿痛;侵犯骶前神经则发生剧烈持续性疼痛;有肝转移者出现肝大、腹腔积液、黄疸、贫血、消瘦、水肿等恶病质表现。
5、直肠溃疡
常起病缓慢,有长期便秘或用力排便史。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便秘、腹泻、脓血便、大便变细等表现,腹痛多位于下腹部,会阴骶尾部,呈钝痛,排便时加重,排便后减轻,排便困难,里急后重,可有大便带血、粘液便或脓血便,少数有腹泻便秘交替现象。常伴有直肠脱垂。少数呈急性起病,与应激因素有关,表现为剧烈腹痛,便血,甚至发生急性大出血、肠穿孔、肠坏死而危及生命。
6、肠易激综合征
临床症状主要为腹痛,排便后腹痛缓解;腹胀,呕吐,体重明显下降;大便习惯改变,腹泻和(或)便秘;除有腹部轻压痛,通常没有其他异常发现。
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是引起大便不成形的常见原因,医生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会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同时应避免进食生冷刺激性食物,规律生活。
1、溃疡性结肠炎
目标是诱导并维持症状缓解以及黏膜愈合,防治并发症,改善病人生存质量。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病变部位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
(1)控制炎症反应
①氨基水杨酸制剂:包括5-氨基水杨酸(5-ASA)制剂和柳氨磺吡啶(SASP)。
②糖皮质激素:用于对5-ASA疗效不佳的中度及重度病人的首选治疗。
③免疫抑制剂:用于5-ASA维持治疗疗效不佳、症状反复发作及激素依赖者的维持治疗。
(2)对症治疗
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严重贫血者可输血,低蛋白血症者应补充清蛋白。病情严重应禁食,并予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对腹痛、腹泻的对症治疗,慎重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或止泻药如地芬诺酯(苯乙哌啶),但在重症病人应禁用,因有诱发中毒性巨结肠的危险。对重症有继发感染者,应积极抗菌治疗,静脉给予广谱抗生素。
(3)病人教育
活动期病人应有充分休息,调节好情绪,避免心理压力过大。急性活动期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病情好转后改为富营养、易消化的少渣饮食,不宜过于辛辣。注重饮食卫生,避免肠道感染性疾病。按医嘱服药及定期医疗随访,不要擅自停药。反复病情活动者,应有长期服药的心理准备。
(4)手术治疗
并发大出血、肠穿孔及中毒性巨结肠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者。应进行紧急手术。并发结肠癌变、内科治疗效果不理想、药物副反应大不能耐受者、严重影响病人生存质量者,可根据病情进行择期手术。
2、肠易激综合征
旨在改善病人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消除顾虑。
(1)一般治疗
了解促发因素,并设法予以去除;指导病人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避免诱发症状的食物。对伴有失眠、焦虑者可适当给予镇静药。
(2)对症治疗
①腹痛:解痉药如匹维溴铵、阿托品等,调节内脏感觉的药如5-HT3选择性拮抗剂阿洛司琼、雷莫司琼等。
②腹泻:腹泻病人可根据病情适当选用止泻药。洛哌丁胺或地芬诺酯止泻效果好,适用于腹泻症状较重者,但不宜长期使用。轻症者宜使用吸附止泻药,如蒙脱石散、药用炭等。
③便秘:泻药如聚乙二醇、乳果糖或山梨醇、甲基纤维素等。促动力药如莫沙必利、依托比利等。
④肠道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酪酸菌等制剂。
(3)心理和行为疗法
症状严重而顽固,经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无效者应考虑予以心理行为治疗,包括心理治疗、认知疗法、催眠疗法和生物反馈疗法等。
5-氨基水杨酸制剂、柳氨磺吡啶、苯乙哌啶、匹维溴铵、阿托品、双歧杆菌、乳酸杆菌、酪酸菌、聚乙二醇、乳果糖或山梨醇、甲基纤维素、莫沙必利、依托比利、蒙脱石散、药用炭等。
日常
若大便不成形为腹泻患者,护理要点如下:
1、一般护理
急性起病、全身症状明显的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适当活动,避免头晕跌倒。并注意腹部保暖。可用热敷以减少肠道运动,减少排便次数,并有利于腹痛等症状的减轻。慢性轻症者可适当活动。患者腹泻时应及时更换污染衣物、被褥,开窗通风以去除异味。
2、心理护理
患者及家属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疾病,避免情绪紧张。
3、饮食护理
以少渣、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生冷、多纤维、味道浓烈的刺激性食物。急性腹泻应根据病情和医嘱,给予禁食、流食、半流食或软食。
4、用药护理
应用止泻药时注意观察患者的排便情况,腹泻得到控制时应及时停药;注意解痉止痛剂,如应用阿托品时的副作用。
5、皮肤护理
排便频繁时,粪便的刺激可导致肛周皮肤损伤,引起糜烂及感染。排便后应用温水清洗肛周,保持清洁干燥,涂抹无菌凡士林或抗生素软膏以保护肛周皮肤或促进损伤处愈合。
6、病情监测
动态观察患者的液体平衡状态,监测生命体征、神志、尿量的变化;有无口渴、口唇干燥、皮肤弹性下降、尿量减少、神志淡漠等脱水表现;有无肌肉无力、心律失常等低钾血症的表现,若有异常,及时送医。
预防
1、加强体能锻炼,适当户外活动,增强机体免疫力。
2、注意气候变化,防止过冷或过热,尤其婴幼儿腹部要避免受凉。
3、婴幼儿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避免夏季断奶、患病期添加辅食。成人应避免暴饮暴食、食用隔夜剩菜剩饭、避免进食大量辛辣刺激食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