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白皮
桑白皮,中药名。为桑科桑属植物桑Morus alba L.的根皮。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主治肺热咳喘,水肿。
中文名称
拉丁文名
别名
性味归经
药材分类
医保类型
功效作用
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1、肺热咳喘:本品味甘性寒降,主入肺经,能清泻肺火兼泻肺中水气而平喘。
2、水肿:本品能泻降肺气,通调水道而利水消肿,尤宜用于风水、皮水等阳水实证。
内服:煎服,5-15g。泻肺利水,平肝清火宜生用;肺虚咳嗽宜蜜炙用。
中西药配伍禁忌:
1、桑白皮不宜与阿托品同用,阿托品可抑制桑白皮的降压作用、扩张血管作用和祛痰作用。
2、桑白皮水溶性成分具有导泻作用,不宜与泻药同用,以免严重腹泻反应。
肺寒无火及风寒咳嗽者禁服。
本品含多种黄酮类衍生物,如桑根皮素、桑皮色烯素,桑根皮素等;伞形花内酯,东莨菪素,还含有作用类似乙酰胆碱的降压成分;近又提得桑皮呋喃A。
本品有轻度止咳作用,并能利尿,尿量及钠、钾、氯化物排出量均增加;煎剂及其乙醇、乙醚、甲醇的提取物,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对神经系统有镇静、安定、抗惊厥、镇痛、降温作用;对肠和子宫有兴奋作用。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本品对子宫颈癌JTC28、肺癌细胞有抑制作用,近年研究还表明,还能抗艾滋病毒。
1、《药性论》:“治肺气喘满,水气浮肿,主伤绝,利水道,消水气,虚劳客热,头痛,内补不足。”
2、《本草纲目》:“桑白皮,长于利小水,及实则泻其子也。故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宜之。”
临床应用
1、治肺热咳喘,配地骨皮同用,如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2、治水饮停肺,胀满喘急,配麻黄、杏仁、葶苈子等宣肺逐饮之药同用。
3、治肺虚有热而咳喘气短、潮热、盗汗者,也可与人参、五味子、熟地等补益药配伍,如补肺汤(《永类钤方》)。
4、治全身水肿,面目肌肤浮肿,胀满喘急,小便不利,配茯苓皮、大腹皮、陈皮等,如五皮散(《中藏经》)。
1、桑白皮配地骨皮:桑白皮甘寒性降,长于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地骨皮甘寒清润,长于凉血除蒸,清肺降火。两药伍用,一宣一降,共奏宣肺散邪、降气化痰之功,使肺之肃降功能恢复正常。适用于痰涏壅肺,宣降失司之咳喘胸满,痰多质黏等。
2、桑白皮配茯苓皮:桑白皮甘寒性降,长于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茯苓皮甘淡平,长于利水渗湿消肿。两药相合,利水消肿之力增强。适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
1、桑白皮与葶苈子:二者均能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皆可治肺热及肺中水气,痰饮咳喘以及水肿等,且常相须为用。但桑白皮甘寒,药性较缓,长于清肺热,降肺火,多用于肺热喘咳、痰黄及皮肤水肿;葶苈子苦辛大寒,药性峻猛,重在泻肺中水气、痰涎,邪盛喘满不得卧者尤宜,其利水之力更强,可兼治臌胀、胸腹积水之证。
2、桑白皮与车前子:二者均甘寒归肺经,功能清肺化痰,利水消肿,皆可治肺热咳嗽、水肿、小便不利等。但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偏于利水之上源,常用于肺热痰喘及头面浮肿之风水证;车前子性滑利,偏于利水之下窍,多用于湿热下注膀胱之小便不利、淋沥涩痛等。
泻白糖浆、射麻口服液、止嗽青果丸(口服液)、百咳静糖浆、羚羊清肺颗粒(丸)。
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补肺汤(《云岐子保命集》)、五皮饮(《中藏经》)、加味泻白散(《外科证治全书》)。
阿胶白皮粥:
1、功效:补血滋明、燥清肺,适用于血虚阴虚久咳,咯血崩漏便血等症。
2、原材料:阿胶、桑白皮各15克,糯米100克,红糖8克。
3、做法:将桑白皮水煎2次,去渣取汁。糯米淘净入锅内,加水煮10分钟倒入药汁、阿胶,粥熟入红糖,搅拌均匀即可。
4、用法:每日服2次,早、晚空腹服食。
加工炮制
秋末叶落时至次春发芽前挖根,刮去黄棕色粗皮,剥取根皮,晒干,切丝生用,或蜜炙用。
1、桑白皮:取原药材,剖去粗皮,抢水洗净,沥去水,微晾,切丝,干燥。
2、炒桑白皮:取桑白皮片,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全黄色或微焦取出放凉。
3、蜜炙桑白皮: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加入净桑白皮丝,拌匀,润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桑白皮100kg,用炼蜜30kg。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蜜炙桑白皮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药材鉴别
1、本品横切面:韧皮部射线宽2-6列细胞;散有乳管;纤维单个散在或成束,非木化或微木化;薄壁细胞含淀粉粒,有的细胞含草酸钙方晶。较老的根皮中,散在夹有石细胞的厚壁细胞群,胞腔大多含方晶。
粉末淡灰黄色。纤维甚多,多碎断,直径13-26μm,壁厚,非木化至微木化。草酸钙方晶直径11-32μm。石细胞类圆形、类方形或形状不规则,直径22-52μm,壁较厚或极厚,纹孔和孔沟明显,胞腔内有的含方晶。另有含晶厚壁细胞。淀粉粒甚多,单粒类圆形,直径4-16μm;复粒由2-8分粒组成。
2、取本品粉末2g,加饱和碳酸钠溶液20ml,超声处理20分钟,滤过,滤液加稀盐酸调节pH值至1-2,静置30分钟,滤过,滤液用乙酸乙酯振摇提取2次,每次10ml,合并乙酸乙酯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桑白皮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5μl,分别点于同一聚酰胺薄膜上,以醋酸为展开剂,展开约10cm,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两个荧光主斑点。
根皮呈扭曲的卷筒状、槽状或板片状,长短宽窄不一,厚1-4mm。外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较平坦,有的残留橙黄色或棕黄色鳞片状粗皮;内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有细纵纹。体轻,质韧,纤维性强,难折断,易纵向撕裂,撕裂时有粉尘飞扬。气微,味微甘。
1、桑白皮:呈丝状,宽3-5mm,外表面白色或淡黄色,平坦;内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细纵纹。质韧,纤维性强,撕裂时有粉末飞出。气微,味微甜。
2、炒桑白皮:呈黄色或深黄色有焦斑。
3、蜜炙桑白皮:呈深黄色,质滋润,略有光泽,味甜。
植物学信息
桑科桑属植物桑。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15m。树皮灰白色,有条状浅裂;根皮黄棕色或红黄色,纤维性强。单叶互生;叶柄长1-2.5cm;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5-20cm,宽4-10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粗锯齿或圆齿,有时有不规则的分裂,上面无毛,有光泽,下面脉上有短毛,腋间有毛,基出脉3条与细脉交织成网状,背面较明显;托叶披针形,早落。花单性,雌雄异株;雌、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状葇荑花序,腋生;雌花序长l-2cm,被毛,总花梗长5-10mm;雄花序长1-2.5cm,下垂,略被细毛;雄花具花被片4,雄蕊4,中央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具花被片4,基部合生,柱头2裂。瘦果,多数密集成一卵圆形或长圆形的聚合果,长1-2.5cm,初时绿色,成熟后变肉质、黑紫色或红色。种子小。花期4-5月,果期5-6月。
分布于全国各地。
主产于安徽、河南、浙江、江苏、湖南等地。
生于丘陵、山坡、村旁、田野等处,多为人工栽培。
喜温暖湿润气候,稍耐荫。气温12℃以上开始萌芽,生长适宜温度25-30℃,超过40℃则受到抑制,降到12℃以下则停止生长。耐旱,不耐涝,耐瘠薄。对土壤的适应性强。
种子、嫁接和压条繁殖。
1、种子繁殖:釆取紫色成熟桑葚搓去果肉,洗净种子,随即播种或湿砂贮藏。春播、夏播、秋播均可。夏播、秋播可用当年新种子。播前用50℃温水泛种,待自然冷却后,再浸泡12h,放混砂中贮藏催芽,经常保持湿润,待种皮破裂露白时即可播种,按行株距20-30cm开沟沟深1cm,每1hm2用种量7.5-15kg。覆土。约经10d出苗。苗高3-4cm间苗,去弱留强,并补苗。春、秋季按株距10-15cm定苗。
2、嫁接繁殖:袋接法,于嫁接前20d,剪接穗,湿沙贮藏,使砧木剪口处的皮层和木质部分离成袋状,然后插入接穗以插紧为止。芽接,春、夏季用“T”形芽接或管状芽接(套接)。
3、压条繁殖:早春将母株横伏固定于地面,埋入沟中,露出顶端,培土压实,待生根后与母体分离。春或秋季进行定植。按行、株距2m×0.4m开穴,穴径0.5-0.7m,穴底施入腐熟厩肥,上铺薄土一层,栽入,填表土后,将植株向上提一提,使根部舒展,再填心上,压实,浇水。
1、病害有桑萎缩病、桑疫病、桑褐斑病、桑根结线虫病等。
2、虫害有桑螟、桑蟥、桑象虫、桑白蚧、桑天牛、桑蓟马、桑始叶螨等。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