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食
积食是一个中医病症,通常是指由于食物在胃肠道停聚而不消化,从而引起以腹部胀满、食欲减退、口气酸腐、呕吐、腹泻或便秘为主要表现的胃肠疾患,与西医学的“消化不良”相类似。尽管本病可见于各年龄段的人群,但由于婴幼儿及儿童脾胃虚弱,更易出现积食且积食症状更明显,因此积食是婴幼儿常见的疾病,又称为积滞、小儿积滞。
其它名称
是否医保
遗传性
主要病因
常见症状
检查项目
发病部位
就诊科室
重要提醒
流行病学
积食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所有人群均可发病,但婴幼儿、老人、脾胃虚弱者、饮食习惯不当者更易患病。
本病无传染性。
积食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暂无确切的发病率数据。
所有人群均可发病,但婴幼儿、老人、脾胃虚弱者、饮食习惯不当者更易患病。
症状
1、食欲不振
食物积滞会影响脾胃的正常功能,因此常可引起食欲降低、厌食等表现。婴幼儿患者可能会出现乳食减少、拒食等表现。
2、腹部胀满
由于食物在胃肠道内积滞,会导致脾胃及人体气机逆乱,从而引起腹部膨隆、腹部胀痛等症状。
3、口气酸腐
食物在肠道内积滞,日久化腐,从而导致口中有酸腐臭味,患者可自觉口苦或口酸。
4、恶心呕吐
食物积滞会影响脾胃气机,如果导致胃气上逆就会引起恶心症状,严重时则会出现呕吐,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通常伴有明显的酸腐臭味。
5、腹泻或便秘
脾胃气机不畅也会影响肠的正常功能,进而引起腹泻或便秘的排便异常表现。同时,积食者的粪便通常伴有酸腐臭味,或含有未消化的食物。
1、精神状态改变
由于腹胀不适,患者往往伴有烦躁不安的表现。如果是婴幼儿患者,则可能出现不停翻动、躁动不安、持续哭闹、睡眠减少等异常表现。部分严重患者可能出现精神萎靡不振的表现。
2、发热
食物积滞可以郁而化热,因此可能会引起发热或手足心及腹部有灼热感等症状。
1、疳病
如果婴幼儿长期积食,可能会损伤脾胃功能,从而导致患儿形体消瘦、饮食异常、精神不振、面色萎黄、毛发稀疏干枯、大便不调等表现,与西医疾病营养不良相类似。严重时可导致患儿生长发育迟缓,若合并其他疾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2、呕血或黑便
如果患者积食严重,可能会出现呕吐物中混有血液或吐血、粪便呈黑色柏油样或便血等症状,同时可伴有心慌、出冷汗等表现,相当于西医疾病消化道出血。
原因
在传统医学中,积食的发生主要与脾胃虚弱和饮食不当有关,二者均可导致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的功能失常,进而引起饮食积滞而发为本病。在现代医学中,积食除了可能由饮食不当所致,还可见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及全身疾病中。
1、中医原因
(1)脾胃虚弱:小儿、老人脾阳不足,或因疾病损伤脾气,或治疗或调养不当影响脾气恢复,都可以引起胃的受纳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损伤,从而导致食物停蓄不消,进而形成积滞。
(2)饮食不当:如进食过多过快、饮食不规律、食入不易消化之物(过于坚硬、油腻、生冷的食物)、饮食结构不合理等多种因素,都可能导致脾胃运化不及时或无力运化,从而造成食物停滞而发为本病。
(3)其他:情志不畅、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等因素也可能会影响脾胃功能,进而引发积食。
2、西医病因
(1)消化系统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胃炎、消化性溃疡等,这类患者即使正常饮食,也容易出现积食症状。
(2)其他疾病:除消化系统疾病外,如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疾病,可能会通过影响消化功能而间接导致积食现象。
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胃炎、消化性溃疡、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就医
对于病情较轻者,可以通过多饮水、增加运动、腹部按摩等方式来促进消化,从而改善积食。
如患者出现呕血、黑便,并伴有心率加快、皮肤湿冷、烦躁不安或精神萎靡者,需要及时到急诊救治。
1、出现腹部胀满、食欲减退、口气酸腐、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症状。
2、伴有烦躁、夜间哭闹、睡眠不安、发热、咳嗽等症状。
3、伴有暴饮暴食史、或进食过多过快史、或有重病久病的病史。
4、伴有其他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的严重不适症状。
出现上述症状者,均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
1、成年人出现积食症状,通常需到中医科、消化科进行咨询。
2、婴幼儿及儿童出现积食症状,需要到儿科进行咨询。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通常需要进行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因此建议穿着方便穿脱的衣裤,以免造成不便。
3、通常需要进行抽血检查,尽量在早晨空腹就诊。如病情较急较重,则无需拘泥,应立即就诊。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若近期有服用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婴幼儿及儿童患者应由家长陪同就诊。
7、患者或患儿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1、您或者您的孩子都有哪些症状?出现多长时间了?
2、还有其他的伴随症状吗?食欲怎么样?睡眠怎么样?排便怎么样?
3、出现这些症状前是否患病或饮食过多或饮食不当?
4、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缓解或加重上述症状?
5、针对这些症状是否有去其他医院就医吗?做了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有明确诊断吗?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6、您家人有跟你有相似的症状表现吗?
7、您或者您的孩子平时饮食及健康状况如何?是否出现过相似的症状?是如何缓解的?
8、是否还患有其他疾病?
1、是什么原因导致我或者我的孩子出现这些症状?
2、情况严重吗?
3、需要做什么检查呢?
4、我需要如何治疗?多久能好?
5、治疗费用大概多少?医保可以报销吗?
6、我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我的治疗效果吗?
7、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
中医师会对患者进行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四诊检查,从而初步了解情况。随后根据病情情况,酌情进行血常规、血液生化、便常规、便培养、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超声、X线钡餐、胃镜、病理检查等西医检查,以进一步了解病情,从而明确诊断。
1、望诊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神态、姿态、面色、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从而初步判断病变情况。
2、闻诊
主要包括闻气味和听声音。医生通过仔细辨别患者口腔及身体是否存在酸腐臭味,通过辨别患者呼吸强弱、语调高低强弱、呼吸快慢,是否有咳嗽、哮鸣、呻吟等异常声响等,从而判断疾病性质和轻重。
3、问诊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不适症状,以及饮食、口味、睡眠、排便等情况,以及是否怕冷或怕热、是否口渴等,同时会询问患者既往的疾病史、家族史等,从而判断病情和病因。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医生会通过按触患者腹部,从而了解腹胀、腹痛的情况,同时通过脉诊特征疾病类型。对于三岁以内的小儿多通过食指指纹诊断替代脉诊。
1、血常规
了解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贫血、感染。
2、血液生化
包括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等,有助于了解是否存在肝肾功能异常、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等。
3、便常规、便培养
可以了解粪便中是否存在未消化的食物残渣、脂肪滴、病原体等。
4、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
有助于判断消化系统疾病患者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1、超声
对于存在肝肾损伤者,可完善肝脏彩超、肾脏彩超来协助判断病情。
2、X线钡餐
对于存在消化系统症状,但不愿意或不耐受胃镜者,可通过X线钡餐检查以明确病情。
3、其他
对于体内存在肿物者,可通过CT平扫或增强、MRI等检查来协助诊断。
对于难以判断疾病性质时,应考虑进行病理检查。
胃镜是消化系统的主要检查方法。通过胃镜检查可以直观看到胃黏膜情况,从而判断是否存在炎性改变、溃疡改变等。同时,胃镜下取病理,也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
诊断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食欲不振、腹部胀满、腹泻或便秘等典型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西医辅助检查结果,即可作出诊断。在临床上,积食通常需要与厌食、疳病等进行鉴别。
1、厌食
厌食和积食都可出现食欲不振的表现。但厌食以长期食欲不振为主要特征,一般无腹部胀满、口气酸腐、大便稀溏或便秘等症状。而积食可有厌食症状,但其食欲不振是由于宿食内停所致,待食滞消除即可恢复正常食欲。
2、疳病
积食和疳病同为脾胃疾患。积食以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口气酸腐或呕吐、腹泻或便秘等为特征。疳病则以形体消瘦、饮食异常、精神不振、烦躁不宁、面黄发枯,大便不调为特征。尽管二者在症状上存在明显差别,但二者在病机上存在密切联系,疳病常由积食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从而引起脾胃虚弱所致。而由于脾胃运化功能减退,因此疳病患者更易发生积食。
治疗
对于积食者,应及时暂停饮食,并根据病情进行针对性治疗。对于病情较轻者,多可以通过生活调理而痊愈;对于病情较重者,则应由中医师进行辨证施治,常用治法包括消食、导滞、清热、健脾等。 同时,可配合推拿、按摩、针灸、理疗等方法进行治疗。此外,如果患者患有西医疾病,则除了中医辨证治疗外,还应遵医嘱进行西医专科治疗。
1、中医辨证论治
(1)食滞脾胃证:以消食导滞为治法,遵医嘱根据病情使用消乳丸、保和丸加减进行治疗。常用中成药包括保和丸、小儿消食颗粒、小儿肠胃康颗粒、枫蓼肠胃康合剂、小儿化食口服液等。
(2)食积化热证:以通导化滞、分消湿热为治法,枳实导滞丸加减进行治疗。常用中成药包括枳实导滞丸、清热化滞颗粒、小儿化食丸等。
(3)脾虚夹积证:以健脾化积或消积扶脾为治法,遵医嘱根据病情使用健脾丸或大安丸加减进行治疗。常用中成药包括小儿胃宝丸、小儿康颗粒、小儿磨积片、健胃消食片、婴儿健脾口服液、儿脾醒颗粒、益气健脾口服液等。
2、西医疾病治疗
(1)消化系统疾病:可根据病情使用抑制胃酸剂、胃黏膜保护剂、促胃动力剂等,如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遵医嘱采用“四联疗法”(包括一种质子泵抑制剂、一种铋剂、两种抗菌药物组成)进行治疗,从而彻底将其彻底清除。常用药物包括奥美拉唑、泮托拉唑、枸橼酸铋钾、果胶铋、 多潘立酮、西沙比利、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喹诺酮类、呋喃唑酮、四环素等。
(2)非消化系统疾病:根据疾病类型进行针对性治疗。如糖尿病者可根据病情遵医嘱使用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者可根据病情遵医嘱使用呋塞米、利尿剂、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强心苷类药物等,同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从而控制病情、改善症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者可根据病情遵医嘱使用丙硫氧嘧啶、甲巯咪唑、左甲状腺素钠片等。
保和丸、小儿消食颗粒、小儿肠胃康颗粒、枫蓼肠胃康合剂、小儿化食口服液、枳实导滞丸、清热化滞颗粒、小儿化食丸、小儿胃宝丸、小儿康颗粒、小儿磨积片、健胃消食片、婴儿健脾口服液、儿脾醒颗粒、益气健脾口服液、奥美拉唑、泮托拉唑、枸橼酸铋钾、果胶铋、 多潘立酮、西沙比利、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呋喃唑酮、四环素
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1、针灸治疗
可由中医师或针灸师根据病情选取足三里穴、中脘穴、大肠俞穴、气海穴、脾俞穴、胃俞穴、四缝穴等穴位进行针刺。实证用泻法为主,辅以补法;虚证用补法为主,辅以泻法。
2、推拿治疗
(1)小儿乳食内积:可采用推板门、清大肠、揉板门、揉按中脘、揉脐、按揉足三里、下推七节等手法,并配合捏脊治疗。
(2)小儿脾虚夹积:可采用补脾土、运水入土、下推七节、揉板门、揉中脘、揉外劳宫、揉足三里等手法,并配合捏脊治疗。
积食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
本病经过积极的治疗和生活管理后,其预后通常较好,多数患者可以彻底痊愈。少数婴幼儿因患病日久、治疗不当等因素,可导致生长发育障碍,进而进展为疳病。同时,部分脾胃虚弱者,可能会由于病因难以纠正出现积食反复发作,进而影响人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1、婴幼儿如果经常发生积食或积食迁延不愈,往往会损伤脾胃,进而导致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毛发干枯、生长发育迟缓,严重者可形成疳病,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2、如果积食严重,特别是患有基础疾病者,可能会出现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的表现,如不及时救治,也有可能危及生命、
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通过饮水、运动、腹部按摩、饮食调理等方法而自愈。
多数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针灸及推拿治疗、生活管理等方式而彻底痊愈。
患者可因再次暴饮暴食或进食过快过多而再次出现积食症状,特别是老人、儿童、患有慢性疾病等脾胃虚弱的人群。
日常
科学有效的护理有利于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同时也有利于稳定病情。积食患者的护理原则主要包括遵医嘱积极治疗、加强饮食及生活习惯管理等。
积食可以引起烦躁不安、精神紧张,而不良情绪又会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进而引起或加重积食症状。因此,建议积食患者正确认识疾病、遵医嘱积极进行治疗,从而缓解不适症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情绪调节,也有利于预防积食的发生。患者家属也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关心和鼓励,从而帮助其改善不良情绪和心理。
1、中药汤剂一般温服,片剂、丸剂应温开水送服,服后静养。
2、应遵医嘱按时服药,注意观察服药后效果和不良反应。不要随意更改剂量或停药。
3、密切关注服药后的反应,若服药期间出现不适症状或治疗效果不明显,应及时咨询医生。
4、对于婴幼儿患者而言,可浓煎分次服用,喂药时要避免发生呛咳,喂药前后可适当给予甜食或喜欢吃的食物。
1、保持周围环境整洁、安静、温度和湿度适宜。卧床患者应保持其床铺及被褥柔软、清洁。
2、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3、病情较轻者可适量运动,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有助于恢复脾胃功能,从而促进疾病痊愈。
4、主动调节情绪,避免过度紧张、焦虑,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促进疾病恢复。
5、若出现呕吐、腹泻,及时清洁口腔及呕吐物及排泄物,并更换污染的衣裤。
1、注意观察腹胀、腹痛、饮食、睡眠的情况。
2、注意观察大便的量、色,性状变化。
3、注意观察神情、面色,口唇、舌质,舌苔的变化。
患者应遵医嘱定期进行复诊,如出现病情加重、病情持续不缓解或出现新的不适症状时判断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饮食
婴幼儿尽量采用母乳喂养,并根据小儿的饮食规律,逐步添加与小儿生长相适应的食物,忌食坚硬、油腻、煎炸等不易消化食物。成年人应规律饮食、调整饮食结构,避免暴饮暴食、进食过快过饱,以及过量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等。
1、保证营养均衡,选择有营养而易消化的食物及烹调方式。
2、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规律进餐,适速、适量进食。
3、对于婴幼儿而言,应随年龄及生长发育的需要,而逐渐添加供应各种辅助食品,但要注意由一种到多种,由少到多,由稀到稠,务必使乳婴儿逐步适应。
4、可适当食用具有健脾消食作用的食物或药物,例如鸡内金、粟米、莲子肉、山药、芡实、神曲、炒麦芽、扁豆、焦山楂等。
1、忌暴饮暴食、进食过快过多。
2、忌过食油腻、煎炸、辛辣、生冷、甜腻、坚硬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如肥肉、烧烤、炸串、生鲜、冷饮、雪糕、蛋糕、坚果等。
3、忌烟、酒、饮料等,以免诱发或加重病情。
4、忌妄用补品或自行用药,以免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而引起或加重积食。
预防
积食的发生多与饮食不当和脾胃虚弱有关。因此,保持良好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积极发现和治疗基础疾病,有利于减少本病的发生。
1、成年人应保证饮食均衡,有营养、易消化。婴幼儿应根据月龄增长而逐渐添加辅食,注意循序渐进。
2、避免过量食用油腻、煎炸、生冷、甜腻、坚硬等不易消化的食物。
3、按时进食、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过饱过饥、进食过快、进食时间不固定等不良习惯。
4、适量运动,避免久坐、久卧,特别是餐后,以免影响脾胃功能。
5、主动调节情绪,避免长时间精神紧张、抑郁、焦虑、压力过大等,有利于调节脾胃功能。
6、定期体检,遵医嘱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避免滥用苦寒药物或补益药物,以免损伤脾胃而诱发本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