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的病因_黄疸的症状_黄疸怎么治疗_黄疸的注意事项|

xuanhujiaoyu

黄疸

黄疸,症状名。是指以白睛、皮肤粘膜、小便发黄为特征的一组症状。黄疸多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酒食,或牌虚湿困,血察气滞等所致。一般按病之新久缓急与黄色的明暗等分为阳黄与阴黄。黄疸为肝胆病变的常见症状,胰的病变,大量血液损害,稻瘟病等亦可出现黄疸。凡以黄疸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可归纳为黄疸病类。临床若对导致黄疸的病种尚不能确定时,可暂以黄疸待查作为初步诊断,并进行辨证论及对症处理。

发病部位

肝胆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相关疾病

肝热病、肝瘟、肝积、肝癌、胰癌、胆癌、胆瘅、胆石、胰瘅、胆石、蛔厥、血疸、肝痈

症状详情

常见病

1、黄疸应以白睛发黄为主要特征,且发黄多以白睛为先。仅肤色萎黄则可能是黄胖病(钩虫病)。血劳或食物、药物中含黄色素过多而使皮肤现黄色者,其血清胆红素不高。

2、鉴别阳黄、阴黄

(1)起病急,病程短,皮肤黄色鲜明如橘皮,甚或呈金黄色,伴有口干发热,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者,为阳黄,多由湿热、疫毒侵袭所致。

(2)起病缓慢,病程长,黄色晦暗如烟熏,伴有脘痞腹胀,畏冷神疲,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沉迟或濡缓者,为阴黄,多由寒湿阻滞所致。

3、根据发病年龄、病史特点等进行诊断思考,如:

(1)新生儿黄疸称胎黄,属血疸范畴,轻微者多属生理现象。

(2)青年人患黄疸,以肝热病、肝瘟为常见。

(3)中年人患黄疸,无发热等症者,女性以胆石为多,男性应考虑肝积、肝癌。

(4)中年以上患黄疸,常见于肝积、癌病,男性多为胰癌、肝癌,女性多为胆癌。

(5)进食蚕豆后出现黄疸,为蚕豆黄。

(6)近期有输血史,或毒蛇咬伤史,或服用损伤肝脏药物史,而出现黄疸者,多为血疸。

4、根据伴随症状等病情特点进行诊断思考,如

(1)新起黄疸,伴有发热、呕恶、腹胀、腹泻等症者,多属肝热病、肝瘟、胆瘅、胆石、胰瘅等病。

(2)伴右胁隐痛或胀痛、钝痛或刺痛,多属肝病,如肝热病、肝著、肝积、肝痈、肝癌、肝虫病等。

(3)伴右上腹阵发剧痛或绞痛,常见于胆石、蛔厥。

(4)先有发热,后现黄疸者,多为肝热病、肝瘟、血疸、肝痈、胰瘅等病。

(5)伴持续高热,或有寒战者,多为胆石合并胆瘅。

(6)伴持续低热者,可见于癌病所致黄疸等。

(7)黄疸渐起,伴腹痛、腹内包块,或见鼻衄等出血症状,多为肝著、肝积、肝癌、胆癌、晚期蛊虫病等。

(8)伴急性全腹剧痛,多见于胆囊穿孔、肝痈破裂或肝癌破裂等

(9)中年以上伴腰背或脐腹部固定疼痛,触及包块者,应考虑胰癌的可能。

(10)伴轻度或中度肝肿大,质软偏中,多为肝热病、药物肝病等。

(11)伴肝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节结感,多为肝癌。

(12)伴有胆囊肿大,质地坚硬,有节结感者,应考虑胆癌。

(13)伴有腹水者,多见于肝瘟、鼓胀、晚期蛊虫病、心衰、癌病。

(14)伴左上腹肿块,可涉及肥气、疟疾、稻瘟病、血癌、恶核等病

(15)青壮年于夏秋季患黄疸,病前有稻田作业、鼠类接触史,并有高热、全身酸痛、目赤等症者,可能是稻癌病。

5、根据皮肤、二便的黄色等区分黄疸的病位病性,如

(1)肝脏疾病所致黄疸,其皮肤多呈浅黄色,可有轻度瘙痒,尿色加深,大便色浅黄。

(2)胆疸有明显的皮肤瘙痒,尿如浓茶,粪色浅灰或如陶土,久之肤色黄绿、深绿或为褐色。

(3)血疸皮肤如柠檬色,无瘙痒,可伴发热、腰背痛、腹痛,病重者常见皮肤苍白,尿如茜油,粪色亦加深。

病因

病因

1、时邪疫毒

外感时邪疫毒、湿热,蕴结于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于肝胆,肝胆疏泄不及而外溢,则见小便身目发黄。

2、饮食所伤

饮食不节,食物污染,嗜酒过度,损伤脾胃,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熏蒸肝胆,胆汁不循常道,逆流入血,随血溢于肌肤,发为黄疸。

3、毒袭血伤

药毒、蛇毒等侵袭血脉,伤血败血,使赤色血液损坏而变为浊暗之色,泛溢肌肤等处,而为黄疸。

4、脾虚失运

素体脾胃虚弱,或劳倦过度,病久不复,以致脾胃运化失司,气血亏虚,肝失所养,或脾阳戕伤,寒湿困阻,胆汁失疏,发为黄疸。

5、肝脾血瘀

积聚、鼓胀日久,或因蛊虫阻塞脉络,导致气血阻滞,形成肝脾血瘀,肝胆疏泄失司,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成为黄疸。

病机
黄疸的发生,多直接责之于肝胆,由于胆汁不循常道,或溢于肌肤,或上蒸清窍,或下注膀胱,则发为黄疸。而肝胆疏泄不利的原因则常为脾胃运化失司,湿浊蕴聚。阳黄多因湿热蕴蒸,或疫毒伤血,发黄迅速而色鲜明;阴黄多因寒湿阻遏,脾阳不振,发黄持久而色晦暗。

表现

症情分析

时邪疫毒、湿热,蕴结于中焦,湿热蕴于肝胆,胆汁外溢;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浊内生,郁而化热,蕴于肝胆,胆汁外溢。毒侵血脉,伤血败血,泛溢肌肤;脾阳戕伤,寒湿困阻,胆汁失疏;久病气血阻滞,肝脾血瘀,胆汁外溢。

治疗

常用中药
茵陈、田基黄、黄柏、鸡骨草、金钱草。
针灸治疗

阳黄取胆俞、阳陵泉、内庭、太冲、足三里,用泻法。阴黄取至阴、脾俞、胆俞、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用平补平泻加灸法。

其他治疗

1、常用中成药

茵栀黄口服液、肝勃宁胶囊、复方胆通片、肝康宁胶囊、益肝宁片等,可根据病证选用。

2、单方验方

(1)茵陈30~60g,水煎服。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黄疸。

(2)茵陈15~30g,板蓝根30g,龙胆草15g,水煎服,连服15日左右。适用于湿热所致

黄疸。

(3)青黛1.5g,明矾3g,装入胶囊,每日分3次服。

转归预后
一般说来,阳黄病程较短,消退较易;但阳黄湿重于热者,消退较缓,应防其迁延转为阴黄。急黄为阳黄的重症,湿热疫毒炽盛病情重笃,常可危及生命,若救治得当,亦可转危为安。阴黄病程缠绵,收效较慢;倘若湿浊瘀阻肝胆脉络,黄疸可能数月或经年不退,须耐心调治。总之黄疸以速退为顺,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指出:“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者为难治。”若久病不愈,气血瘀滞,伤及肝脾,则有酿成瘕积、鼓胀之可能。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