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脉_少阴脉介绍|

xuanhujiaoyu

少阴脉

早期经脉名,中医基础理论名词。是指足少阴肾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载:“少阴脉:系于内腂(踝)外廉,穿腨,出(月谷)(腘)中央,上穿脊之□廉,系于肾,夹(挟)舌。是动则病:(月匄)(喝)(月匄)(喝)如喘,坐而起则目膜如毋见,心如县(悬)病饥,心肠(惕),恐人将捕之,不欲食,面黭若(炭也)色,咳则有血,此为骨蹶(厥)。是少阴脉主治其所产病:口热,舌析(坼),嗌干,上气,(饐)(噎),嗌中痛,瘅,耆(嗜)卧,咳、音(瘖),为十病。少阴之脉,灸则强食产(生)肉,缓带,皮(披)发,大丈(杖),重履而步,灸几息则病已矣。”

名称

少阴脉

出处

马王堆汉墓帛书

概述

概念
早期经脉名,中医基础理论名词。是指足少阴肾经。马王堆汉墓帛书载:“少阴脉:系于内腂(踝)外廉,穿腨,出(月谷)(腘)中央,上穿脊之□廉,系于肾,夹(挟)舌。是动则病:(月匄)(喝)(月匄)(喝)如喘,坐而起则目膜如毋见,心如县(悬)病饥,心肠(惕),恐人将捕之,不欲食,面黭若(炭也)色,咳则有血,此为骨蹶(厥)。是少阴脉主治其所产病:口热,舌析(坼),嗌干,上气,(饐)(噎),嗌中痛,瘅,耆(嗜)卧,咳、音(瘖),为十病。少阴之脉,灸则强食产(生)肉,缓带,皮(披)发,大丈(杖),重履而步,灸几息则病已矣。”
解读
足少阴肾经为十二经脉之一。本经脉腧穴有: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共27穴,左右合54穴。
应用领域

1、少阴脉的生理特点

足太阳膀胱经在足小趾末端与足少阴肾经相交接,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本经一侧27个腧穴,6个腧穴分布在足踝部。4个腧穴分布在小腿部,17个腧穴分布在腹部和胸部;起于涌泉穴,止于俞府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足少阴肾经从足走腹胸,起于小趾下,斜走足心,循内踝后,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经腹胸第1侧线,止于锁骨下。联系的脏腑器官有喉咙、舌,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络心,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本经少血多气;酉时气血注此。

2、少阴脉的病理意义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目巟)(目巟)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

本经穴主治“肾”方面所发生的病证:口热,舌干燥,咽部发肿,气上逆,咽喉发干而病,心内烦扰且痛,黄疸,腹泻,脊柱和大腿内侧后边痛、萎软、厥冷,喜欢躺着,脚心发热而痛。

其他

参考文献

1袁钟等主编.《中医辞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1995年

2胡玲 .《经络腧穴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9月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