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杨氏按语指出:张氏(张子和)认为五、六系指脏腑而言,苦辛系指药物性味而言。从而将药物之升降浮沉作用与阴阳学说、脏腑学说密切结合起来。这种见解对医者在辨证论治中遣方用药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理论联系实践,是张子和一贯之学风。子和五苦六辛理论的发挥,重点落实在了临床指导用药,这尤显弥足可贵。子和明确指出:夫五者,五脏也。脏者,里也。六者,六腑也。腑者,表也。病在里者属阴分,宜以苦寒之药,涌之泄之;病在表者属阳分,宜以辛温之剂,发之汗之。此五苦六辛之意也。一一五积六聚,其用药亦不外于是,夫五积在脏,有常形,属里。宜以苦寒之药,涌之泄之。六聚在腑,无常形,属表。宜以辛温之药,发之汗之。与前五苦六辛亦合。亦有表热而可用柴胡之凉者,犹宜热而行之;里寒而可用姜附之热者,犹宜寒而行之。
2、现代学者对五苦六辛不同的看法
有现代中医药学者,经过对《神农本草经》所载药物的系统分析,提出五苦:指苦味的药物有寒热温凉平五种性气。六辛:指辛味的药物有寒热温凉平五种性气之外,还有大热一味,故称六辛。
其他
2.王大洲,中药“五苦六辛”考,现代中医药, 2010年3月.
3.刘彩虹,初探张子和对五苦六辛的发挥,光明中医, 2003年12月,第6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