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针疗法_口针疗法介绍|

xuanhujiaoyu

口针疗法

针灸学名词。指针刺口腔中特定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

名称

口针疗法

概述

概念
针灸学名词。指针刺口腔中特定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
解读
口针疗法是针刺口腔中特定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口针疗法为近人刘金荣氏以经络学说为依据,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创新而成。口针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调整脏腑、理气活血、平衡阴阳的作用,其操作简便、容易掌握、疗效显著,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常见病。
应用领域
(一)口与脏腑的相应关系
口腔与脏腑经络的联系是相当密切的。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详细的记载:足厥阴经“环唇内”,手阳明经“挟口”,足阳明经“挟口,环唇”,足阳明经别“出于口”,冲任之脉“络唇口”,督任二脉会于口。《黄帝内经》又云:“口者,五脏六腑所贯通也,脏腑有偏盛之疾,则口有偏盛之疾。”即五脏六腑的病理变化可以通过口腔反应出来。
(二)穴位
口腔与经脉具有密切的联系,十二经脉及冲、任、督、阴跷、阳跷等奇经八脉都直接或间接地分布于口腔。根据它们的循行方向,可将口腔划分为12个区域。
1、左上肢区域:在上颌左侧,齿龈、粘膜及口腔前庭粘膜处。
2、右上肢区域:在上颌右侧,与左上肢区域对应。
3、左下肢区域:在下颌左侧,与左上肢区域相对应。
4、右下肢区域:在下颌右侧,与右上肢区域相对应。
5、生殖泌尿区域:在上腭(包括软腭及硬腭)。
6、头部区域:在下唇系带周围及口腔前庭粘膜组织上。
7、腰部区域:在上唇系带周围及口腔前庭粘膜组织上。
8、眼及血压区域:在上颌两侧,一、二双尖牙上方粘膜处。
9、皮肤区域:在左右口角处。
10、神经区域:分布广,且较分散,约在上下唇上及上下颌连接处粘膜皱壁上。
11、消化区域:在舌下腔内。位于下颌左侧尖牙齿龈下方固有口腔黏膜处。
12、脏腑区域:在舌下腔内,位于下颌右侧侧切牙齿龈下方固有口腔黏膜处。每个区域又有若干个穴位。
(三)针刺方法
1、做好患者思想工作,避免精神紧张。
2、针具选用26~32号、15~90毫米之毫针,常规消毒。
3、体位:口针多取坐位。
4、令患者张口,在选定的穴位上针刺,可直刺,也可斜刺,不捻针、不行针。留针20~30分钟。口针针感一般不明显,如出现明显感觉,应重新进针,实践证明针感明显者疗效不佳,针后令患者漱口。
(四)适应病症
本法适用于临床各科常见病,但应用不广,下面仅列举见于文献报道的病症。
1、中风偏瘫(包括脑血管痉挛、脑血栓、脑栓塞及脑溢血):取血压穴、肩前穴、前臂穴、手腕穴、大腿穴和小腿穴,用28号、0.5~2寸针斜刺或直刺,留针20~30分钟。
2、中风失语:取增音穴、舌根穴和支脉穴,用20号圆利针点刺,刺入15毫米,提插数次,以舌下有麻胀感传至咽部为度,不留针。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出血者可令其用冷水漱口即止。
3、坐骨神经痛:取坐骨神经穴、大腿穴、小腿穴,针尖向下,沿下唇及下颌骨之间进针,深约l~1.5寸,留针30分钟,多取患侧穴位,隔日治疗1次。
(五)注意事项
1、针具应严格消毒,术者操作前应洗手。
2、如患者出现头晕、出虚汗等情况应立即起针妥善对应处理。
3、孕妇慎用,传染病患者禁用,以防交叉感染。
4、起针后应用干棉球压迫片刻,以防出血。

其他

参考文献
1、李剑、曾召.《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治则治法与针灸学》: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 年
2、麻仲学.《中国医学疗法大全》: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