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2、临床表现:发热恶寒、无汗或有汗,头痛项强,肢体酸痛,口渴唇焦,恶心呕吐,腹胀便结,或见精神不振、嗜睡,或烦躁不安,舌边尖红,苔微黄或黄燥,脉浮数或滑数。其中偏燥型:高热嗜睡,目红面赤,头痛烦躁,颈项强,口渴,偶有呕吐或轻度痉厥,苔薄白微黄而燥,脉浮滑而数。偏湿型:热不甚高,口不甚渴,头痛项强,身倦嗜睡,胸闷腹胀,呕吐或有恶心,大便溏泄,略有痉厥,舌苔黄腻,脉濡数。
3、证候分析:暑燥疫初起,邪势迅猛,初起即可见卫气同病。卫气奋起抗邪,故见发热恶寒;卫气受抑,腠理开闭失常,可见有汗或无汗;邪气上攻见头痛项强;内扰胃肠,则恶心呕吐;内结肠腑则腹胀便结;干扰心神则可见精神不振,嗜睡,或烦躁不安;舌边尖红,苔微黄或黄燥,脉浮数或滑数为卫气同病之象。
4、治法:表里双解。
5、方药:增损双解散(《伤寒瘟疫条辨》)。
僵蚕(酒炒)、滑石、蝉蜕、姜黄、防风、薄荷叶、荆芥穗、当归、白芍药、黄连、连翘、栀子、黄芩、桔梗、大黄(酒浸)、芒硝(冲服)、石膏、甘草。
临证运用时,热象较甚可去当归;头痛较甚可加菊花、钩藤、葛根;呕吐甚者加竹茹、苏叶。湿温用三仁汤。
其他
2、林培政.《温病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3、袁钟、图娅等.《中医辞海 上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年1月
4、谷振声等编.《中医基础学》: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