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病及血_气病及血介绍|

xuanhujiaoyu

气病及血

气和血之间具有相互资生、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故气的病变在一定程度或一定条件下均会波及到血,而导致气血同病的状态。临床常见气病及血而致的气血同病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等。

名称

气病及血

概述

概念
气和血之间具有相互资生、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故气的病变在一定程度或一定条件下均会波及到血,而导致气血同病的状态。临床常见气病及血而致的气血同病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等。
解读
气和血之间具有相互资生、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关系。气对于血,具有推动、温煦、化生和统摄的作用;血对于气,则具有濡养和运载等作用。故气的虚衰和升降出入异常,必然影响及血。如气虚则血无以生化,血液因之虚少;气虚则推动、温煦血液的功能减弱,血液因之运行不畅而滞涩;气虚统摄血液的功能减弱,则血液因之外逸而出血;气机郁滞,则血可因之而瘀阻;气机逆乱,则血可随气上逆或下陷,出现上为吐血、衄血,乃至厥仆,下为便血、崩漏等症。
应用领域
临床气病及血,主要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气血两虚等几方面。
1、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是指因气的运行郁滞不畅,导致血液运行障碍,出现血瘀的病理状态。
气滞血瘀多因情志内伤,抑郁不遂,气机阻滞,而致血瘀。肝主疏泄而藏血,肝气的疏泄作用在气机调畅中起着关键作用,因而气滞血瘀多与肝失疏泄密切相关。临床上多见胸胁胀满疼痛,瘕聚、症积等病证。肺主气,调节全身气机,辅心运血,若邪阻肺气,宣降失司,日久可致心、肺气滞血瘀,而见咳喘、心悸、胸痹、唇舌青紫等表现。
气滞可导致血瘀,血瘀必兼气滞。由于气滞和血瘀互为因果,多同时并存,常难以明确区分孰先孰后。如闪挫外伤等因素,就是气滞和血瘀同时形成。但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气滞血瘀,辨别气滞与血瘀的主次则是必要的。
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代表方剂:血府逐瘀汤、身痛逐瘀汤、复元活血汤、少腹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等。
2、气虚血瘀:气虚血瘀,是指因气对血的推动无力而致血行不畅,甚至瘀阻不行的病理状态。
气虚血瘀,较多见于心气不足,运血无力而致的惊悸怔忡、喘促、水肿及气虚血滞的肢体瘫痪、痿废。另外,老年人多血瘀,且多气虚,故气虚血瘀病机在老年病中具有重要意义。气虚和气滞可与血瘀并存,三者相互影响。
治以补气活血,代表方剂:补阳还五汤等。
3、气不摄血:气不摄血是指由于气虚不足,统摄血液的生理功能减弱,血不循经,逸出脉外,而导致各种出血的病理状态。
由于脾主统血,所以气不摄血的病变,主要表现为中气不足,气不摄血的咯血、吐血、紫斑、便血、尿血、崩漏等症,同时兼见面色不华、疲乏倦怠、脉虚无力、舌淡等气虚的表现。因脾主四肢肌肉,脾气主升,所以脾不统血的病机,易见肌衄及便血、尿血、崩漏等病证。
气摄血的功能,虽以脾之统血功能为主,但亦与其他脏腑之气的盛衰有关。比如肺气、肝气、肾气以及胃气亏虚,也可减弱气之统摄功能而发生出血。
治以补气摄血,代表方剂:归脾汤等。
4、气血两虚:气血两虚,即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
气血两虚,多因久病消耗,气血两伤所致;或先有失血,气随血耗;或先因气虚,血化障碍而日渐衰少,从而形成气血两虚。“气主呴之”,“血主濡之”。气血两虚,则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失之濡养,各种机能失之推动及调节,故可出现不荣或不用的病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肌体失养及感觉运动失常的病理征象,如面色淡白或萎黄、少气懒言、疲乏无力、形体瘦怯、心悸失眠、肌肤干燥、肢体麻木,甚至感觉障碍、肢体痿废不用等。
治以补气养血,代表方剂:归脾汤、八珍汤等。

其他

参考文献
1、李经纬、余瀛鳌等主编.《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2、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3、程绍恩,夏洪生.《中医证候诊断治疗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4、余甘霖.《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