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能行津_气能行津介绍|

xuanhujiaoyu

气能行津

气与津液的关系十分相似于气与血的关系,气是津液在体内正常输布运行的动力,津液的输布、排泄等代谢活动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和升降出入的运动。若气的功能失常,则会导致津液的代谢紊乱,形成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危害人体,临床治则治法中燥湿化痰、健脾除湿等治法均为气能行津理论的应用。

名称

气能行津

概述

概念
气与津液的关系十分相似于气与血的关系,气是津液在体内正常输布运行的动力,津液的输布、排泄等代谢活动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和升降出入的运动。若气的功能失常,则会导致津液的代谢紊乱,形成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危害人体,临床治则治法中燥湿化痰、健脾除湿等治法均为气能行津理论的应用。
解读
气与津液相对而言,气属阳,津液属阴。气与津液的关系十分相似于气与血的关系,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有赖于气的推动、固摄作用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气在体内的存在及运动变化也离不开津液的滋润和运载。
气是津液在体内正常输布运行的动力,津液的输布、排泄等代谢活动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和升降出入的运动。津液由脾胃化生之后,经过脾、肺、肾及三焦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推动津液输布到全身各处,以发挥其生理作用。此后,通过代谢所产生的废液和人体多余的水分,都转化为汗、尿或水汽排出体外。津液在体内输布转化及排泄的一系列过程都是通过气化来完成的。如若气虚,推动作用减弱,气化无力进行,或气机郁滞不畅,气化受阻,都可以引起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并形成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病理上称为“气不行水”,也可称为“气不化水”。
应用领域
气能行津,故临床上要消除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及其产生的病理影响,常常将利水湿、化痰饮的方法与补气、行气法同时并用,所谓“治痰先治气”、“治湿兼理脾”,即是气能行津理论的具体应用。如二陈汤,本方由半夏、橘红、白茯苓、炙甘草组成,本方证多由脾失健运,湿无以化,湿聚成痰,郁积而成。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又和胃降逆,为君药。橘红为臣,既可理气行滞,又能燥湿化痰。君臣相配,寓意有二:一为等量合用,不仅相辅相成,增强燥湿化痰之力,而且体现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二为半夏、橘红皆以陈久者良,而无过燥之弊,故方名“二陈”。此为本方燥湿化痰的基本结构。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渗湿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鉴于橘红、茯苓是针对痰因气滞和生痰之源而设,故二药为祛痰剂中理气化痰、健脾渗湿的常用组合。煎加生姜,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协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复用少许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橘红相伍,散中兼收,防其燥散伤正之虞,均为佐药。以甘草为佐使,健脾和中,调和诸药。综合本方,结构严谨,散收相合,标本兼顾,燥湿理气祛已生之痰,健脾渗湿杜生痰之源,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本方很好的体现气能行津的理论。

其他

参考文献
1、宋一伦,杨学智主编 .《基础理论与疾病》 :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年
2、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3、邓中甲主编.《方剂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