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偏嗜_五味偏嗜介绍|

xuanhujiaoyu

五味偏嗜

长期偏嗜某味食物,或食味过浓,对于人体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或致病,为中医病因病机的一种。

名称

五味偏嗜

出处

《黄帝内经》

概述

概念
长期偏嗜某味食物,或食味过浓,对于人体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或致病,为中医病因病机的一种。
解读
五味偏嗜是中医病因病机的一种,长期偏嗜某味食物,或食味过浓,对于人体可能产生不良反应或致病。如偏嗜辛辣,容易发生便秘,诱发口疮或痔疮等病;嗜食甘腻,往往引起中满、泛酸等症。所以临床上除治病外,有时应了解患者有无五味偏嗜情况,并据情纠正。
应用领域
(一)指导病因病机
《黄帝内经》认为,人禀天地之气以生,人身气化即天地之气化。《类经》释曰:“夫味得地之气,故能生五脏之阴”。阴者,脏腑阴精也,指物质基础而言。《素问·五运行大论》更为具体谈到“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由此可见,五味对五脏起着重要的滋养和协调作用,五味化生精血方能形成人的有机整体。一般认为心喜苦、肺喜辛、肝喜酸、脾喜甘、肾喜咸,五脏对五味各有特定的亲和性。掌握脏、味之间的这种关系,对于正确使用药疗及食养都具有重要意义。如若饮食不洁,五味偏嗜,则会对所对应所走的脏腑造成损伤,《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指出了虽然五脏的资生依赖于五味,但是过用五味却又能损害五脏的协调关系。
(二)临床表现
1、嗜甘。甘味性多柔缓,其气滞弱,入胃后不能达于上焦,而与谷气留于胃中,则使胃柔润而迟缓,人常感到胸脘满闷不舒。若素有虫积,还会有虫扰动于内而出现心中烦闷等症。
2、嗜酸。酸味性涩敛,过食酸味可使肝气过盛,克伐脾土,而出现肝盛脾衰的病变,酸味收涩的性能,还可作用于膀胱,使膀胱气化发生障碍,引起小便癃闭不通。
3、嗜苦。苦味气燥而性寒,苦味太过有抑制、阻遏中焦阳气的作用,使胃气壅滞,影响消化功能,可出现胃脘胀满,甚则呕逆,若长期消化不良,还会出现皮肤枯槁,毛发脱落等现象。
4、嗜辛。偏嗜辛味过久或过量,则可伤气耗液,因汗为心液,故汗出过多时,就会耗伤心阴和心气,使人感到心中空虚,古代称“洞心”,甚至精神萎靡不振;辛味熏蒸于上焦影响营卫之气运行时,则使津液输布失常,筋脉失养,可见瘛瘲、拘急或爪甲枯槁等病症。
5、嗜咸。咸味入胃后,其气行于中焦,注于脉中与血相合,若食咸过多,则可使血液浓稠,血流缓慢而发生疾病,这就需要体内的水液进入血中补充,以致津液不足,因而出现咽干、口渴多饮等症。由于咸味入肾,肾主骨,所以过食咸味,则伤肾而影响骨骼的发育,可出现骨弱无力等症。

其他

参考文献
1.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张志斌、区永欣、邓铁涛、欧明.《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2.张声生、朱培一、陶琳,《黄帝内经》五味理论浅析,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年第21卷,第3期
3.沈英森.《四级补身食谱》:广东科技出版社,1998年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