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口渴是指自觉口中干燥而欲饮水的表现。口渴的产生与体内津液的盈亏及输布情况密切相关。
口渴的病因病机较为常见的有热邪炽盛、阴亏津少、脾虚、瘀血阻络、阳虚水不化气。
1、热邪炽盛
外感六淫之邪,入里化热;或肺胃素有蕴热,热灼津伤,均可发生口渴。
2、阴亏津少
大病久病之后,或汗下太过,损伤津液;或失血过多,汲取胃津自救;或阴虚火旺,虚火煎灼,均可致津少而口渴。
3、脾虚
脾虚不能转输津液;或脾虚不运,积湿生痰,痰湿阻滞,津液不能上承,均可发生口渴。
4、瘀血阻络
跌打损伤,或气滞血瘀,瘀血阻滞经络,津液不能循经上布于口,则可致口渴。
5、阳虚水不化气
肾阳不足,气化不利,肾水不能上济,故见口渴。
按起病情况,口渴可分为暴渴和久渴两大类。按饮水量多少,口渴可分为口渴多饮和渴不多饮。
1、按起病情况分类
(1)暴渴:起病急暴,多为外邪化热伤津,初起多属实证热证。
(2)久渴:起病缓慢,多由内伤阴虚,阳不化气,或痰湿血瘀中阻,津液不能上承而致。
2、按饮水量多少分类
(1)口渴多饮:口渴明显,饮水量多,是津液损伤的表现。这可见于燥邪伤津、里热炽盛、阴虚燥热内生以及大量汗出或发汗太过、剧烈吐泻等致津液大量消耗等情况。
(2)渴不多饮:有口干口渴的感觉,但又不欲饮水或饮水不多,是轻度伤津或津液输布障碍所致,可见于风热表证、温病等情况。
实热所致者,治以清热泻火;津伤脉虚者,治宜清热生津养液;大失血所致者,治宜补气养血;阴虚所致者,治宜滋补阴液;阳虚所致者,治宜温阳补肾;瘀血所致者,治宜活血化瘀;痰湿所致者,治宜健脾化痰利湿。
日常建议
对于口渴的患者而言,可以通过合理饮食、调整生活习惯、情志管理等综合措施,来缓解症状。
1、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确保充足的睡眠,以利于身体恢复。
2、保持居住环境温度和湿度适宜,避免处于干燥、高温的环境。
1、饮用温开水,可以帮助补充体内水分,缓解口渴。
2、可适当多吃生津的食物,如梨、甘蔗等,避免食用辛辣、煎炸等食物,以防耗伤津液而加重口渴症状。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对于促进恢复有一定好处。
其他
[1]李灿东.中医诊断学(新世纪第四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83.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