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高流量吸氧,又称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是一种新的呼吸支持技术。其能为患者提供相对恒定的吸氧浓度(21%~100%)、温度(31~37 ℃)和湿度的高流量(8~80 L/min)气体,并通过鼻塞进行氧疗,具有很好的舒适性。
高流量吸氧按其结构特点可分为气体的空氧混合部分、气体的加温湿化部分及气体的输送部分。
1、气体的空氧混合部分
其作用是将空气和氧气按照预设的氧浓度在涡轮前进行混合。氧浓度的调控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浮标式氧气流量计调节氧气流量来实现对氧浓度的控制,但这种方法无法直接预设氧浓度,只能通过调节氧气流量来间接产生所需的FiO2;另一种则是利用微型比例阀和超声氧浓度传感器,这种方法能够直接预设并精确控制FiO2。
2、气体的加温湿化部分
其主要功能是将空氧混合后的气体进行加温湿化处理。
3、气体的输送部分
该部分确保已完成加温湿化的空氧混合气体以恒温、恒湿、恒流速的方式稳定输送至患者端。高流量湿化氧疗仪与患者之间的连接部分采用高流量鼻塞,该鼻塞的尖端设计为斜面型出口,材质柔软舒适,通过一个具有弹性且可调节的过耳头带稳稳地固定于患者面部。
1、轻~中度Ⅰ型呼吸衰竭(100mmHg≤PaO2/FiO2<300mmHg);
2、轻度呼吸窘迫(呼吸频率>24次/min);
3、轻度通气功能障碍(pH≥7.3);
4、对传统氧疗或无创正压通气不耐受或有禁忌证者。
高流量吸氧的禁忌证分为相对禁忌证和绝对禁忌证。
1、相对禁忌证
(1)重度Ⅰ型呼吸衰竭(PaO2/FiO2<100mmHg);
(2)通气功能障碍(pH<7.30);
(3)矛盾呼吸;
(4)气道保护能力差,有误吸高危风险;
(5)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要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6)面部或上呼吸道手术不能使用高流量吸氧者;
(7)鼻腔严重堵塞;
(8)高流量吸氧不耐受。
2、绝对禁忌证
(1)心跳呼吸骤停,需紧急气管插管有创机械通气;
(2)自主呼吸微弱、昏迷;
(3)极重度Ⅰ型呼吸衰竭(PaO2/FiO2<60mmHg);
(4)通气功能障碍(pH<7.25)。
高流量吸氧的操作流程涉及多个步骤,主要包括患者评估、操作者准备、物品准备、患者准备、设备连接、开机-设置参数、连接患者、病情监测、健康教育以及关机与整理等。
1、患者评估
评估患者的病情,包括呼吸状况、血氧饱和度、意识状态及合作能力等。确认患者是否适合进行高流量吸氧治疗,并排除任何禁忌证。同时,评估患者鼻腔情况,确保无堵塞、出血或感染等,以便为患者选择合适的鼻塞型号。
2、操作者准备
操作人员需着装整洁,洗手并戴好口罩、帽子和手套,确保无菌操作环境。
3、物品准备
准备已消毒的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机、一次性使用湿化氧疗管道套件及鼻塞、灭菌注射用水等必要物品,确保所有物品均处于良好状态并符合使用要求。
4、患者准备
患者应按照操作者的指导,采取合适的体位,如半卧位或坐位,以便于呼吸和鼻塞的佩戴。
5、设备连接
首先,连接高流量湿化氧疗仪,并加灭菌注射用水至指定刻度。然后,连接螺纹管及鼻塞,确保连接紧密无漏气。最后,连接氧源,连接前务必确保氧气流量表处于关闭状态,以避免氧气突然释放造成危险。
6、开机-设置参数
首先,打开高流量吸氧设备电源,启动机器。随后,根据患者病情和医嘱,设置合适的流量、温度和氧浓度,并设定必要的报警参数。
7、连接患者
协助患者佩戴鼻塞,确保鼻塞位置正确、舒适且无漏气。同时,观察患者反应,确保患者无不适或异常反应。
8、病情监测
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呼吸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9、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其正确配合治疗。
10、关机与整理
治疗结束时,关闭设备电源,整理好物品,并对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1、操作者在上机前应和患者充分交流,说明治疗目的的同时取得患者配合,建议半卧位或头高位(>20°)。
2、选择合适型号的鼻塞,建议选取小于鼻孔内径50%的鼻导管。
3、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呼吸形式及血气分析的变化,及时做出针对性调整。
4、张口呼吸患者需嘱其配合闭口呼吸,如不能配合且不伴有二氧化碳潴留,可应用转接头将鼻塞转变为鼻/面罩方式进行氧疗。
5、舌后坠伴高流量吸氧效果不佳者,先予以口咽通气道打开上气道,后将高流量吸氧鼻塞与口咽通气道开口处连通,如仍不能改善,可考虑无创通气等其他呼吸支持方式。
6、避免湿化过度或湿化不足,密切关注气道分泌物性状变化,按需吸痰,防止痰堵窒息等紧急事件的发生。
7、注意管路积水现象并及时处理,警惕误入气道引起呛咳和误吸。应注意患者鼻塞位置高度高于机器和管路水平,一旦报警,应及时处理管路冷凝水。
8、如若出现患者无法耐受的异常高温,应停机检测,避免灼伤气道。
9、为克服呼吸管路阻力,建议最低流量最好不小于15L/min。
10、注意调节鼻塞固定带松紧,避免固定带过紧引起颜面部皮肤损伤。
11、使用过程中如有机器报警,及时查看并处理,直至报警消除。
12、使用过程中出现任何机器故障报错,应及时更换并记录报错代码提供给厂家售后,严禁报错机器继续使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