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单纯的口眼㖞斜,类似西医学的面神经瘫痪,多由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寒乘虚入中脉络,气血痹阻所致。
2、卒中兼见口眼歪斜。类似西医学的脑血管意外所致的口眼歪斜,多因风痰壅盛,气血逆乱,元神被扰,经脉痹阻所致。
临床表现:突然口眼㖞斜,可伴有恶风寒,发热,汗出或无汗,肢体拘紧,肌肉关节酸痛,耳下有压痛等兼证。苔薄白或薄黄,脉浮紧或浮缓。
治疗:由于是风中脉络,病邪尚浅。如治疗及时确当,一二月内可恢复正常。若逾期不愈,多为病久气滞,痰浊瘀血壅塞脉络。治宜祛风通络,养血和营,用牵正散加味治疗。若病久未愈者,可加水蛭、鬼箭羽、穿山甲、白芥子、猪牙皂等涤除顽痰瘀血。
2、卒中兼见口眼㖞斜。
临床表现:症见口眼㖞斜之外,可见卒然昏仆,不省人事,或清醒之后,舌强不语,半身不遂。
治疗:治以平肝熄风,化痰通腑,活血通络,清热涤痰等法。可选用牵正散、涤痰汤、小续命汤等方。另外针灸对口眼㖞斜亦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3、针灸治疗
主穴:地仓、颊车、合谷。
配穴:局部取穴还可以加阳白、太阳、翳风;风邪侵袭加风门、风池;肝风内动加肝俞、行间;肝气郁结加太冲;气血双亏足三里、脾俞、胃俞。
操作:地仓向颊车方向透刺0.8-1.2寸,合谷针刺对侧穴位。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合谷行平补平泻法,足三里实行补法。
其他
2、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张志斌,区永欣,邓铁涛,欧明.《中医大辞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5月
3、王富春,洪杰.《针灸对症治疗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