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邪_五邪介绍|

xuanhujiaoyu

五邪

在中医古籍中,用五邪代指不同内容存在了多处,但主要指《灵枢·五邪》中五脏病邪的合称,并提出了针灸治疗五邪的方法。

名称

五邪

出处

《灵枢》

概述

概念
在中医古籍中,用五邪代指不同内容存在了多处,但主要指《灵枢·五邪》中五脏病邪的合称,并提出了针灸治疗五邪的方法。
解读

中医古籍中,用五邪代指的出处很多,但目前提及五邪,主要指《灵枢·五邪》中所指的五邪,即邪在五脏,并详细记述了五邪症状及针刺治疗五邪的方法,具体如下:

1、邪气在肺,会发生皮肤疼痛、恶寒发热、肺气上逆而气喘、出汗、咳嗽牵引肩背疼痛。治疗可取胸部外侧的云门、中府等穴,以及背部第3椎骨旁的肺俞穴与心俞穴.先用手快速按压这些部位,在病人感觉舒畅的地方进针。同时针刺足阳明胃经的缺盆穴,使肺中的邪气向外散越。

2、邪气在肝,会发生两胁肋部疼痛,脾胃虚寒,瘀血停留体内,行走时常常牵及关节疼痛,时有脚步肿胀。治疗可取行间穴以引胁肋间的邪气下行,补足三里穴以温补脾胃,针刺有瘀血的络脉以散瘀血,针刺耳后青络上的瘈脉穴以治疗行走时牵及关节的疼痛。

3、邪气在脾胃,会发生肌肉疼痛。如果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中焦热盛可见消谷善饥;如果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中焦寒盛可见肠鸣、腹痛;如果阴阳均有余,或均不足,则中焦寒热夹杂。上述病症,均可针刺足三里穴治疗。

4、邪气在肾,会发生骨骼疼痛的阴痹病。所谓阴痹病,是指疼痛部位较深,在体表按压对疼痛无影响,病人腹部胀满,腰部疼痛,大便不通畅,肩部、背部、颈部、项部疼痛,常常眼花。治疗可针刺涌泉、昆仑二穴,在有瘀血的络脉处刺出其瘀血。

5、邪气在心,会发生心痛,容易悲伤,经常眼花.容易跌倒。当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针刺本经的腧穴进行治疗。

应用领域

本篇论述了邪入五脏的症状:邪在肺则病皮肤痛,邪在肝则病胁中痛,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疼痛,邪在肾则病骨痛等,提示掌握脏腑生理功能对于临床分析疾病、诊断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篇还提出了循经取穴的方法:邪在五脏既可取本脏所属经脉之穴位进行治疗,亦可取与其相表里之六腑的经脉穴位治疗,如邪在肾,既可针刺足少阴肾经的涌泉穴、又可取足太阳膀胱经的昆仑穴。另外文中提出了俞募相配的取穴方法,如治疗邪在肺时针刺肺经的墓穴中府及足太阳膀胱经的肺俞穴,由于募穴在胸腹,与背俞相对,二者一前一后,一阴一阳,相互协同,对治疗脏腑病症疗效颇著,故“俞募配穴”的取穴方法后世临床应用十分广泛。

其他

附注

五邪还代指以下含义

1、《难经·四十九难》:“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伤寒,有中湿,此之谓五邪。”

2、《难经·五十难》:“病有虚邪,有实邪,有贼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别之?”所指的是另五种邪,但未明五邪之词。

3、指风、寒、湿、雾、饮食之邪。《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4、《灵枢》篇名。五邪,指五脏的病邪。本篇主要讨论邪在肝、心、脾、肺、肾所出现的症状和针法,故名。

参考文献

1、袁钟、图娅等人著.《中医辞海上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年1月

2、吴颢昕.《灵枢经百话解读》: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5月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