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_月经介绍|

xuanhujiaoyu

月经

月经由子宫内膜有规律周期性的增厚、螺旋化、脱落及出血引发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月经是女性生殖器官成熟的标志之一,正常月经具有周期性及自限性。需要依赖下丘脑-腺垂体-卵巢轴的协调和子宫内膜对性激素的周期性反应来支持。

名称

月经

英文名称

menstruation

应用学科

生理学、生殖医学科、妇产科、计划生育

出处

妇产科

概述

概念

月经由子宫内膜有规律周期性的增厚、螺旋化、脱落及出血引发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月经是女性生殖器官成熟的标志之一,正常月经具有周期性及自限性。需要依赖下丘脑-腺垂体-卵巢轴的协调和子宫内膜对性激素的周期性反应来支持。

基本特征

月经血呈暗红色,除血液外,还有子宫内膜碎片、宫颈黏液及脱落的阴道上皮细胞。月经血中含有前列腺素及来自子宫内膜的大量纤维蛋白溶酶。由于纤维蛋白溶酶对纤维蛋白的溶解作用,故月经血不凝,在出血量多或速度快的情况下可出现血凝块。

表现

1、月经周期和经期

出血的第1日为月经周期的开始,两次月经第1日的间隔时间称一个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日,平均28日。每次月经持续时间称经期,一般为2-8日平均4-6日。

2、月经量

经量为一次月经的总失血量正常月经量为20-60ml。

伴随症状

一般月经期无特殊症状,但经期由于盆腔充血以及前列腺素的作用,有些女性出现下腹及腰部下坠不适或子宫收缩痛,并可出现腹泻等胃肠功能紊乱症状。少数患者可有头痛及轻度神经系统不稳定症状。

异常表现

异常症状

1、月经周期异常

(1)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7日以上,甚至半月余一行,连续3个月经周期以上。

(2)月经后期(月经稀发):月经周期超过35日,连续3个月经周期以上。

(3)月经无先后定期:月经周期或前或后,均超过7日以上,并连续3个月经周期以上。

2、经量异常

(1)月经过多: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明显增多,超过80ml,或时间超过7日。

(2)月经过少: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很少,甚或点滴即净。

3、痛经

在经期前后或月经期间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伴腰酸或其他不适,程度严重的可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4、不规则出血

出血全无规律性,可在非正常月经期有出血表现,月经周期可能过长或过短,经量也可能过多或过少等。

5、闭经

分为原发性闭经和继发性闭经。

(1)原发性闭经:年龄超过14岁,第二性征未发育;或年龄超过16岁,第二性征已发育,月经还未来潮。

(2)继发性闭经:正常月经建立后停止6个月,或按自身原有月经周期计算停止3个周期以上。

常见疾病

1、内分泌功能紊乱性疾病

主要是各种因素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神经内分泌调节,从而导致月经异常表现。多见于颅咽管瘤、垂体肿瘤、希恩综合征、卵巢肿瘤、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此外胰腺、甲状腺、肾上腺等功能紊乱也可导致内分泌功能异常,影响正常月经,常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肿瘤等。

2、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

主要是子宫、卵巢、阴道等部位的炎症、肿瘤及发育异常等引起。常见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炎、宫颈息肉、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宫颈癌、阴道横隔、无孔处女膜等。

3、全身系统性疾病

某些血液病,最常见的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他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均因血小板质与量发生异常导致月经过多,经期延长;肝肾、高血压疾病可影响体内雌激素灭活及凝血因子的合成障碍,致使月经量增多;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由于损伤血管功能,或者因血液抗凝抗体作用而引起月经异常;结核病也常导致患者出现月经异常。

4、精神心理因素

突然或长期精神压抑、紧张、忧虑、情感变化或心理创伤等,都可能会影响下丘脑、垂体等部位功能出现异常,导致痛经、闭经等月经异常表现。

就诊科室

当患者出现月经周期或月经紊乱时,可以去医院妇科就诊。

检查检验

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了解全身发育以及外阴、子宫等生殖器情况。之后可能会建议患者做血液检查、激素检查、病原体检查、B超、病理检查等,以判断机体是否存在病变情况,确定引起月经异常的原因。

日常建议

总述

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调节心理,以促进身体健康。

生活建议

1、注意阴部卫生,穿柔软、透气良好的内裤,并勤洗勤换,有助于防止感染。

2、使用质量安全、柔软舒适的卫生巾,且注意及时更换。

3、经期不宜盆浴、阴道冲洗,避免性生活。

饮食建议

1、规律饮食,保持合理膳食,注意营养丰富、均衡。

2、宜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等,有助于增强体质。

3、适当吃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保证机体能量摄入。

4、经期避免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加重不适症状。

运动建议

1、经期避免进行过多体力劳动。

2、适当进行活动锻炼,可尝试散步、瑜伽等,以增强体质。

心理调理

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避免过度紧张、精神压力过大。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