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脾在中医学上通常指五脏之一,位于腹腔上部,横膈下方,与胃相邻。脾在五行上属土,为阴中之至阴。因出生后的生命过程的维持及其所需精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生成,均依赖于脾(胃)运化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故脾(胃)被称为为后天之本和气血生化之源。
包括脾气宜升和脾喜燥恶湿。
1、脾气宜升:脾气具有以上升为主、以升为健的运动特点,不仅可将胃肠吸收的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头面,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用来营养濡润全身;还能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是防止内脏下垂。
2、脾喜燥恶湿:指脾喜燥洁而恶湿浊。
包括脾主运化和脾主统血。
1、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并转输全身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谷食和运化水饮两方面。
2、脾主统血:指脾气具有统摄血液运行于脉中,不使其逸出于脉外的作用。
包括脾藏意,脾在志为思,脾在体合肉、主四肢,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在液为涎,脾应长夏,脾与胃相表里。
1、脾藏意:指脾具有思维、记忆、意念的功能。
2、脾在志为思: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是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故思为脾志。
3、脾在体合肉、主四肢:全身肌肉赖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的营养滋润,才能壮实丰满,并发挥其运动功能,故说“脾在体合肉”。而且,四肢同样需要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的营养滋润,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因此脾气健运,则四肢营养充足,活动轻劲有力。
4、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口主管接纳和咀嚼食物,便于胃的受纳和腐熟。脾经“连舌本,散舌下”,食欲和口昧均可反映脾的运化功能状态,故称“口为脾之窍”。而且,由于口唇受水谷精微及其化生气血的濡养,其色泽可以反映气血的盈亏、脾胃运化的强弱,故称“脾之华在唇”。
5、脾在液为涎:诞为口津,即唾液中较清稀的部分,由脾气布散脾精上溢于口而化生。
6、脾应长夏:脾属土,与长夏相通应。
7、脾与胃相表里:脾与胃通过经络构成表里关系。
异常表现
1、脾气虚证:主要表现为没有食欲或进食减少,腹部感觉胀胀的,尤其是吃完饭后感觉更胀。大便稀软不成形。同时,患者会感觉精神疲倦、身体无力、不想说话、四肢倦怠。此外,有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身体浮肿、体重减轻或者体重增加的情况。而且,患者的面色会变得暗黄,没有光泽,舌头颜色淡,舌苔发白。
2、脾虚气陷证:主要表现为眩晕,长时间腹泻,胃部及腹部感到沉重、下坠,并伴有胀满不适,进食后加剧。此外,患者的小便可能会变得混浊,就像洗米水一样,或者便意变得频繁,并感到肛门沉重下坠,甚至出现内脏下垂,如脱肛或子宫下垂。而且,患者通常会有精神疲倦、身体无力、说话气短、面色苍白无光泽、食欲不佳、舌头颜色淡、舌苔发白的表现。
3、脾阳虚证:主要表现为持续不断的腹痛,疼痛通常在温暖和按压时缓解;食欲不佳,吃得很少,同时会感到腹胀,大便往往清稀,有时甚至出现食物未被完全消化的情况。此外,患者还会出现怕冷、手脚发凉、肢体浮肿、白带清稀且量多、小便量少等症状。舌色淡胖,可能会有牙齿印,舌苔白而滑腻。
4、脾不统血证:主要表现为各种出血,如呕血、便血、尿血、肌肉出血、鼻子出血、牙齿出血、女性月经过多或长期大量出血等,并伴有食欲下降、大便稀溏、精神疲倦、气短乏力、不愿多说话等症状。面色萎黄、舌头颜色淡且舌苔白。
5、湿热蕴脾证:主要表现为胃部和腹部有胀闷感,不想吃东西或食欲不振,感到恶心并有呕吐的冲动。同时,患者可能会感到嘴里发苦、有粘稠感,尽管口渴但不想多喝水。大便可能不成形且排便不畅,小便量较少且颜色偏黄。身体感觉沉重,肢体无力,或者有身体发热但体温不高,出汗后热度不减退的情况。有时,患者的面部和眼睛可能会发黄,且颜色鲜明,或者皮肤出现瘙痒症状。舌头可能呈红色,舌苔黄且油腻。
6、寒湿困脾证:主要表现为腹部有一种闷胀不适的感觉,并可能伴有腹痛和大便稀溏的情况。同时,口中会有油腻感,食欲不佳,甚至可能感到恶心想要呕吐。患者还可能感到头部和身体沉重,面色发黄且晦暗无光,或者身体和眼睛发黄,黄色比较暗淡,像是被烟熏过一样。对于女性患者,还可能会出现白带量增多的情况。此外,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肢体浮肿,小便量减少的情况。舌头看起来淡胖,舌苔白且油腻。
1、脾气虚证: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或禀赋不足,素体脾虚,或年老体衰,或久病耗伤,调养失慎等所致。
2、脾虚气陷证:多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来,或久泄久痢,或劳累太过,或妇女孕产过多,产后失于调护等损伤脾气,造成清阳下陷所致。
3、脾阳虚证:多因脾气虚加重而形成,或因过食生冷、过用苦寒、外寒直中,久之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所致。
4、脾不统血证:多由久病伤气,或忧思日久,劳倦过度,损伤脾气,以致统血失职、血溢脉外所致。
5、湿热蕴脾证:多因外感湿热之邪;或嗜食肥甘厚味,饮酒无度,而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
6、寒湿困脾证:多因淋雨涉水、气候阴冷潮湿、居处潮湿等导致外感寒湿,或过食肥甘、生冷等导致内生寒湿,造成寒湿内盛、脾阳失运而引起。
患者应该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的中医科进行辨证论治。
日常建议
建议在日常生活中,保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持心态平和、采取均衡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以维护和促进脾脏健康。
主要包括规律作息、调整环境以及注意保暖。
1、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2、保持室内的湿度适宜,避免空气过于潮湿,以帮助维持脾脏的运化水湿功能。
3、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保护脾脏不受寒湿的侵袭。
建议适当多吃黄色食物,避免过量摄入生冷、寒凉、油腻、辛辣的食物。
1、中医理论认为黄色食物具有一定的健脾作用,如南瓜、玉米、香蕉等。
2、避免过多食用生冷、寒凉、油腻、辛辣的食物,以免损伤脾胃。
适度进行运动,如散步、瑜伽、太极等,以帮助促进脾的运化功能。
可通过冥想、深呼吸、听音乐等方式放松心情,避免过度忧虑和思虑,以免伤脾。
其他
[1]郑洪新.中医基础理论第十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50-54.
[2]李灿东.中医诊断学第十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164-166.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