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有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之别。
行针的作用有二,其一是为促使病人针下产生感应(得气);其二是为了提高针刺治疗效果而进行调气,即是调和气血之意。
古代对行针手法就十分重视,《灵枢·官能》说:“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气血多少,行之逆顺,出入之合,谋伐有过……审于调气,明于经隧。”关于调气的手法,该篇也有载述,如“寒与热争,能合而调之;虚与实邻,知决而通之;左右不调,把而行之”,“知其气所在,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大热在上,推而下之;大寒在外,留而补之;……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阴络所过,得而留之;寒入于中,推而行之”。“伸而迎之,摇大其穴,气乃出矣。”以上引文就已提出了行针手法多种多样,有决通、把行、稀疏、深留、徐入、推下、留补、推扬、积从、推行、伸迎及摇大其穴之法。后世医家经过长期实践进行了补充修订,行针手法,归纳起来有进(推、插)、退(扬、提)、捻(拈)、捣(提插或提按)、搓、飞、弹、摇、盘、刮、雀啄(震颤)、留等法。
(一)基本手法
1、提插法
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做上下纵向运动就构成了提插法。
2、捻转法
是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
(二)辅助手法
1、循法
循法是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经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的方法。此法能推动气血,激发经气,促使针后易于得气。
2、弹法
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称为弹法。加强针感,助气运行。
3、刮法
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经气未至,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称为刮法,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和扩散。
4、摇法
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
5、飞法
针后不得气者,用右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
6、震颤法
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右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称震颤法。本法可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感应。
其他
1、作者:高希言.《中国针灸辞典》: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11月
2、作者:邹伟.《针灸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