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_三部介绍|

xuanhujiaoyu

三部

①基础理论名词。一指脏部、上部、下部三部。《灵枢·百病始生》:“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为三部。”二指身体上、中、下三部。《素问·三部九候论》:“何谓三部?……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三指面部之上、中、下三部。《灵枢·天年》:“三部三里起。”②针灸术语。指针刺时进针深度的三个层次。即三才。见三才。③诊断术语。指诊脉的三个不同部位。一出《素问·三部九候论》。指上(头)部、中(手)部、下(足)部。一出《难经·十八难》。指寸口诊脉法的寸、关、尺三部。

名称

三部

出处

《内经》

概述

概念
①基础理论名词。一指脏部、上部、下部三部。《灵枢·百病始生》:“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为三部。”二指身体上、中、下三部。《素问·三部九候论》:“何谓三部?……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三指面部之上、中、下三部。《灵枢·天年》:“三部三里起。”②针灸术语。指针刺时进针深度的三个层次。即三才。见三才。③诊断术语。指诊脉的三个不同部位。一出《素问·三部九候论》。指上(头)部、中(手)部、下(足)部。一出《难经·十八难》。指寸口诊脉法的寸、关、尺三部。
解读

三部,作为中医术语首见于《内经》。

《内经》中,“三部”一词所指有二,一见于《灵枢·百病始生》篇,将百病起因归结为伤脏、伤上、伤下三者,而将所伤之脏、上、下称为“三部”。杨上善注曰:“湿从地起,雨从上下,其性虽同,生病有异。寒生于外,清发于内,性是一物,起有内外,所病亦有不同”(《太素·邪传》卷二十七)。相同性质的邪气,经由上下、内外的不同部位感受,所发之病便即有别。说明分部辨病因之法颇有其重要价值。后世对此三部病因说的解读更趋明晰,如张介宾:“百病始生无非外感内伤,而复有上中下之分也,喜怒不节,五志病也,内伤于脏,故起于阴,清湿袭虚,阴邪之在表也,故起于下,风雨袭虚,阳邪之在表也,故起于上,受病之始,只此三部”(《类经·疾病类·二》卷十三)。

《素问·三部九候论》中“三部”亦属对人体部位的划分,但其具体的分部方法及理论意义则有所不同:此篇是以“三”之数,对人体上、中、下的不同部位进行划分。再经“三之”,得天地之至数“九”,以诊治百病,判断生死。基于“天人相应”的思想,三九候成为执天地之道以验于人的诊断方法。

《素问·三部九候论》篇,论述的三部九候脉诊法,主要凭头面、手足等不同部位的脉动情况,来诊断不同部位或相应脏腑的功能状态。自王冰对此九候之脉位详加注释后,历代医家多遵从之。但后世袭用的三部九候脉诊法并非来源于此,而是源出《难经》。《难经》将寸口脉一分为三,以寸关尺为三部,并以三部浮中沉的脉位变化合为九候。此虽名曰三部九候,其实为独诊寸口法,与《内经》三部九候之说截然不同。后世医家在运用脉诊法时,多从《难经》。

《灵枢·天年》中亦提及“三部”一词:“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其中三部,杨上善以为“三焦”,马莳以为面之三部(即三亭),张志聪以为人身之上中下,其具体所指不甚明了,但其基本含义仍是针对一整体所作的三部类分。

应用领域

除寸关尺之义外,“三部”在后世已较少使用。在不同医家的论述中,“三部”则往往表示不同的含义,孙思邈以三焦为三部;窦汉卿《标幽赋》中以三部统指人体上、中、下;窦氏以后,针灸医家常以“天部”、“地部”、“人部”,合称“三部”,来表示针刺深浅的不同层次,又称“三才”,“若遇寒凉之症,病在何经,将穴点清,将针一气插之地部,待针下觉紧,用九阳数补之;补数次再令病者吸气一口,将针起至人部,待气至再用九阳之数补数次;再令病者吸气一口,将针起至天部,补如前;再吸气,将针起出,急按穴孔”(《窦太师秘传·补泻集要法》)。

“三部”在《内经》中用以表述对人体上下、内外不同部位的划分,应用范围以病因及诊法方面为主;后世主要用于表示寸口脉诊法中寸、关、尺三部。

其他

参考文献

1、袁钟、图娅等主编.《中医辞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年

2、赵京生主编.《针灸关键概念术语考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