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郁夺之_土郁夺之介绍|

xuanhujiaoyu

土郁夺之

基础理论名词。治则之一。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王冰注:“土郁夺之,谓下无壅滞也”。土郁,指中焦脾胃湿邪郁阻;夺,指祛除湿邪而不使滞留。

名称

土郁夺之

出处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概述

概念
基础理论名词。治则之一。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王冰注:“土郁夺之,谓下无壅滞也”。土郁,指中焦脾胃湿邪郁阻;夺,指祛除湿邪而不使滞留。
解读
土郁病证,张景岳《类经》在对《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载病证一一进行了病机分析之后,以一语概之“此皆湿土为病”。“土郁”病变中心在脾,重点是脾胃的湿土壅滞为患。脾主运化,为湿土之脏。土性畏滞,凡食滞胃肠、痰湿壅碍、水饮遏伏、湿阻中焦,其过甚者势必造成中土壅塞,脾胃呆困,运化不行而为“土郁”之证。“凡土郁之病,湿滞之属也。其脏应脾胃,其主在肌肉四肢,其伤在胸腹。”(《类经》)
“土郁夺之”的“夺”,原则上是指通下之法,但又并非仅指通下一途。孙一奎《医旨绪余》即谓:“土郁者,脾郁也。夺者,攘夺之谓也。”而张氏《类经》则谓:“夺,直取之也……土畏壅滞,凡滞在上者夺其上,吐之可也;滞在中者,夺其中,伐之可也;滞于下者,夺其下,泻之可也。凡此皆谓之夺,非独止于下也。”可见“夺之”之法甚多,非仅通下一种,诸凡消食、去积、豁痰、蠲饮、行湿、导滞,使食痰泄浊之郁于内者从里消散的方法,皆属于“夺之”之法。如涌吐痰涎宿食的瓜蒂散,燥湿化痞、消胀和中的平胃散,泻热破结的大陷胸,消食和胃的保和丸,温下逐水的己椒苈黄九,化痰祛风的半夏白术天麻汤,健脾消痞的枳术丸等等,都应该属于“土郁夺之”的“夺之”之法的范畴。《沈氏尊生书》载有夺郁汤一方,言治土郁,当是取义于《内经》“土郁夺之”之旨。其组方为苍术、藿香、香附、陈皮、砂仁、苏梗、生姜、草蔻,全方皆为燥湿理气、化浊辟秽之品,径言治土郁而名夺郁汤,此可证“土郁夺之”的“夺之”之法是非常广泛的。
应用领域
1、土郁夺之的方药
现今对“五郁”的研究主要着眼在木郁与火郁两个方面,“土郁”的提法并不是很常用,但是土郁病的实质是脾胃运化失常,使其壅滞,这样来看土郁为病在临床上不为少数,治则治法可分为“消食化积”、“健脾利湿”、“活血化瘀”、“通腑泄热”、“温化痰饮”等几种类型。“土郁夺之”的“夺”之法,更强调在于祛邪,常见的用方如: 湿困中焦以平胃散“茵陈五苓散”、“加减正气散” 、“三仁汤”等较为常用;食积内停多以“保和丸”、“枳实导滞丸”、“木香槟榔丸”等治之; 肝郁克脾常用“逍遥丸”; 思郁伤心脾则多用“归脾汤”、“养心汤”、“甘麦大枣汤”等; 里热积滞的实证则用承气汤系列治之。以此看来,常用的处方多以攻补兼施为主,并非单纯下之。赵锦华等基于《中医方剂大辞典》对郁证的遣方用药进行了分析,发现健脾益气“疏肝理气”、“化湿祛湿”是治疗土郁的三大原则,通过统计高频用药,找出了治疗土郁使用频率较高的方剂,包括: 家传“枳术越鞠丸”、“越鞠丸”“木香消痞丸”“逍遥散”“柴胡疏肝散” “二陈汤”。其中健脾益气法常用甘草、人参、白术、茯苓、生姜、大枣等; 疏肝理气法则以理气药数量居多,陈皮、香附、青皮、木香、枳实不仅可以疏肝理气,有些还有消食除痞的作用,白豆蔻还可化湿行气;祛湿化食药的使用也很广泛,有的还有分治三焦的作用: 苍术、紫苏叶、白豆蔻等芳香化湿而治上焦; 白术、陈皮、半夏等苦温燥湿而治中焦;厚朴温化寒湿,茯苓淡渗利水,肉桂温阳化气行水均治下焦。
2、“土郁夺之”当辨明正邪虚实
土郁,其脏在脾;土畏壅滞,壅滞过甚则郁。邪郁之处往往脏虚不运,故土郁之证多虚实相杂,本虚标实。在采用“夺之”之法时,不可一味事攻,应辨明正邪虚实,标本缓急,尤须顾及本脏之气。如东垣枳术丸,药仅枳实、白术、荷叶三味,却是一个消补兼施的方剂,乃《金匮要略》枳术汤的演变,其中枳、术用量的调整,即意味着制方、用方的意义产生了变化。再者,痰阻湿滞,食停水蓄而为郁,必妨碍中土之气的运行而致气滞,故以“夺之”治“土郁”,必当兼理气行气之法,气行则痰湿水食皆行;土郁既久,或随人体之阴阳而寒化热化,“夺之”之时又当辨其寒热而随证选药。

其他

参考文献
1、袁钟、图娅、彭泽帮、艾景录.《中医辞海》: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年
2、宋一伦.《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基础理论与疾病》: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年
3、刘静远.《中医名谚阐释》: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4、刘晨.《中医实用名词术语词典》: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年
5、“土郁夺之”的内涵及其临床应用,《环球中医药》,吴朦、李倩等人著, 2015年8月第8卷第8期,935页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