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2、见于中风病。多因肝风内动、气血瘀滞、筋脉闭阻所致。《张氏医通》卷1:“口噤不能开,肝风乘胃故也。……风邪乘虚入其筋则挛,故令口眼斜,牙关急而口噤也”。“痰迷心窍,昏愦,口噤不能言,涤痰汤。”
1、风寒表证
感受风寒湿邪,侵入三阳经络,引起筋急口噤。
2、里热壅盛
风寒入里化热或温热入里,壅盛于气分或引动肝风,引起口噤。
3、阴亏血虚
热邪耗伤阴津,或汗下伤阴,邪势虽退,而阴血亦虚;或杂病因失血、产后,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故拘急为噤。
4、寒邪直中
感受寒邪,寒邪入里,损伤脉络。
5、气郁痰壅
多见于杂病,因痰气郁结,闭塞清窍或挟风窜于经络所致。一般多因情绪激动或忧思恼怒而发。
6、外伤风毒
多因金疮跌仆,损伤皮肉,或疮疡溃后,为风毒之邪外乘,致阳明络脉拘急而发口噤。
(二)分型论治
1、风寒表证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痛,口噤不开,项背强急,无汗或有汗,舌苔白,脉浮紧或浮数。
治法:宣散外邪。
方药:葛根汤加减。
2、里热壅盛
临床表现:口噤项强,角弓反张,四肢挛急,发热或壮热,面红目赤,口唇干焦,二便秘涩,舌红苔黄而燥,脉弦数或沉数有力。
治法:清泻里热。
方药:里热盛于阳明气分,或结于胃肠致腑实者,宜清热泻火攻下,用白虎汤或大承气汤加减;热毒燔灼气血或壅盛于咽喉,可清热解毒、凉血泻火,用清温败毒饮加减;肝经热盛动风者,多有抽搐反张之症,拟清肝泻火熄风,用龙胆泻肝汤或羚角钩藤汤加减。若神志昏迷者,当清心开窍,用安宫牛黄丸。
3、阴亏血虚
临床表现:头昏眼花,口噤咬牙,四肢抽搐,或拘挛僵仆,心烦不宁,或有发热,形瘦,舌红无苔,脉沉细而数。
治法:滋阴养血熄风。
方药:大定风珠加减。
4、寒邪直中
临床表现:口噤不语,四肢战栗,身形拘谨,手足厥冷,腹痛下利,面色青紫,舌暗苔白,脉沉弦而涩。
治法:温中祛寒。
方药:四逆汤或大顺散加减。
5、气郁痰壅
临床表现:口噤牙紧,或兼晕厥,四肢抽搐,或全身僵直,喉中痰壅,呼吸喘促,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弦或弦滑。
治法:理气开窍豁痰。
方药:木香调气散或导痰汤加减。若神志不清者,先服苏合香丸以开窍醒神,再调气化痰治本。
6、外伤风毒
临床表现:牙关微紧,口噤项强,四肢抽搐,呈苦笑面容,或角弓反张,或兼寒热,苔白腻,脉弦。
治法:镇痉祛风。
方药:玉真散合五虎追风散加减。
(三)其他疗法
口为阳明经络环绕,如风寒袭入,则筋脉挛急、牙关紧闭而口噤,治宜通关开噤,用通关散加麝香少许,吹入鼻孔中取嚏,并以乌梅搽牙龈以开噤;若风热内煽,则痰涎滞膈、筋脉燥疾而口噤,治宜缓急开噤,针人中、颊车、合谷以缓筋脉挛急,并以乌梅搽牙龈以开噤,内服涤痰汤以祛痰。
其他
2.韩成仁,黄启金,王德全.《中医证病名大辞典》: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年2月
3.姚乃礼.《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6月
4.邹学熹,邹成永.《中医五脏病诊疗学》: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