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针_耳针介绍|

xuanhujiaoyu

耳针

耳针(auricular acupuncture)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指通过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从而诊断和防治疾病。

名称

耳针

英文名称

auricular acupuncture

别名

耳针疗法

应用学科

针灸推拿科

概述

概念

耳针(auricular acupuncture)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指通过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从而诊断和防治疾病。

耳穴分布

耳穴在耳郭(即耳廓)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即与面颊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耳甲,其中与消化道相应的耳穴弧形排列在耳轮脚周围。

1、耳轮穴位

(1)耳中:在耳轮脚处,即耳轮1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呃逆、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小儿遗尿、咯血和出血性疾病。

(2)直肠:在耳轮脚棘前上方的耳轮处,即耳轮2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便秘、腹泻、脱肛和痔疮。

(3)尿道:在直肠上方的耳轮处,即耳轮3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尿频、尿急、尿痛、尿潴留。

(4)耳尖前:在耳郭向前对折上部尖端的前部,即耳轮6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发热、感冒、头痛、痔疮、肛裂、急性结膜炎和麦粒肿。

(5)结节:在耳轮结节处,即耳轮8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头晕、头痛和高血压。

(6)其他:如外生殖器、肛门、耳尖、耳尖后、轮1、轮2、轮3和轮4。

2、耳舟穴位

(1)指:在耳舟上方处,即耳舟1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甲沟炎、手指麻木和疼痛。

(2)腕:在指区的下方处,即耳舟2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腕部疼痛。

(3)风溪:在耳轮结节前方,指区与腕区之间,即耳舟1、2区交界处。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荨麻疹、皮肤瘙痒症、过敏性鼻炎、哮喘。

(4)肘:在腕区的下方处,即耳舟3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肱骨外上髁炎、肘部疼痛。

(5)肩:在肘区的下方处,即耳舟4、5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肩关节周围炎、肩部疼痛。

(6)锁骨:在肩区的下方处,即耳舟6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肩关节周围炎。

3、对耳轮穴位

(1)跟:在对耳轮上脚前上部,即对耳轮1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足跟痛。

(2)趾:在耳尖下方的对耳轮上脚后上部,即对耳轮2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甲沟炎、趾部疼痛。

(3)坐骨神经:在对耳轮下脚的前2/3处,即对耳轮6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

(4)腹:在对耳轮体前部上2/5处,即对耳轮8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腹痛、腹胀、腹泻、急性腰扭伤、痛经、产后宫缩痛。

(5)胸:在对耳轮体前部中2/5处,即对耳轮10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胸胁疼痛、肋间神经痛、胸闷、乳腺炎。

(6)其他:如踝、膝、髋、交感、臀、腰骶椎、胸椎、颈、颈椎。

4、三角窝穴位

(1)角窝上:在三角窝前1/3的上部,即三角窝1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高血压。

(2)内生殖器:在三角窝前1/3的下部,即三角窝2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痛经、月经不调、白带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早泄。

(3)角窝中:在三角窝中1/3处,即三角窝3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

(4)神门:在三角窝后1/3的上部,即三角窝4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失眠、多梦、戒断综合征、癫痫、高血压、神经衰弱。

(5)盆腔:在三角窝后1/3的下部,即三角窝5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盆腔炎、附件炎。

5、耳屏穴位

(1)上屏:在耳屏外侧面上1/2处,即耳屏1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咽炎、鼻炎。

(2)下屏:在耳屏外侧面下1/2处,即耳屏2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鼻炎、鼻塞。

(3)外耳:在屏上切迹前方近耳轮部,即耳屏1区上缘处。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外耳道炎、中耳炎、耳鸣。

(4)屏尖:在耳屏游离缘上部尖端,即耳屏1区后缘处。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发热、牙痛、斜视。

(5)肾上腺:在耳屏游离缘下部尖端,即耳屏2区后缘处。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低血压、风湿性关节炎、腮腺炎、链霉素中毒、眩晕、哮喘、休克。

(6)其他:如外鼻、咽喉、内鼻和屏间前。

6、对耳屏穴位

(1)额: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前部,即对耳屏1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前额痛、偏头痛、头晕、失眠、多梦。

(2)屏间后:在屏间切迹后方对耳屏前下部,即对耳屏1区下缘处。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额窦炎。

(3)颞:在对耳屏外侧面的中部,即对耳屏2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偏头痛、头晕。

(4)枕:在对耳屏外侧面的后部,即对耳屏3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头晕、头痛、癫痫、哮喘、神经衰弱。

(5)皮质下:在对耳屏内侧面,即对耳屏4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痛证、间日疟、神经衰弱、假性近视、失眠。

(6)其他:如对屏尖、缘中和脑干。

7、耳甲穴位

(1)口:在耳轮脚下方前1/3处,即耳甲1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面瘫、口腔炎、胆囊炎、胆石症、戒断综合征、牙周炎、舌炎。

(2)食道:在耳轮脚下方中1/3处,即耳甲2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食管炎、食管痉挛。

(3)贲门:在耳轮脚下方后1/3处,即耳甲3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贲门痉挛、神经性呕吐。

(4)胃:在耳轮脚消失处,即耳甲4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胃痉挛、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前额痛、牙痛、失眠。

(5)十二指肠:在耳轮脚及部分耳轮与AB线之间的后1/3处,即耳甲5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胆石症、幽门痉挛、腹胀、腹泻、腹痛。

(6)其他:如小肠、大肠、阑尾、艇角、膀胱、肾、输尿管、胰胆、肝、艇中、脾、心、气管、肺、三焦和内分泌。

8、耳垂穴位

(1)牙:在耳垂正面前上部,即耳垂1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牙痛、牙周炎、低血压。

(2)舌:在耳垂正面中上部,即耳垂2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舌炎、口腔炎。

(3)颌:在耳垂正面后上部,即耳垂3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牙痛、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4)垂前:在耳垂正面前中部,即耳垂4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神经衰弱、牙痛。

(5)眼:在耳垂正面中央部,即耳垂5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麦粒肿、假性近视、睑腺炎。

(6)其他:如内耳、面颊和扁桃体。

9、耳背穴位

(1)耳背心:在耳背上部,即耳背1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心悸、失眠、多梦。

(2)耳背肺:在耳背中内部,即耳背2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哮喘、皮肤瘙痒症。

(3)耳背脾:在耳背中央部,即耳背3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胃痛、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4)耳背肝:在耳背中外部,即耳背4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石症、胁痛。

(5)耳背肾:在耳背下部,即耳背5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头痛、头晕、神经衰弱。

(6)耳背沟:在对耳轮沟和对耳轮上、下脚沟处。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高血压、皮肤瘙痒症。

10、耳根穴位

(1)上耳根:在耳郭与头部相连的最上处。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鼻衄。

(2)耳迷根:在耳轮脚沟的耳根处。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腹痛、腹泻、鼻塞、心动过速。

(3)下耳根:在耳郭与头部相连的最下处。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低血压、下肢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

临床应用

耳穴不仅可以治疗某些疾病,而且当疾病发生时,耳郭的相应区域一般会出现不同的病理反应,如皮肤色泽、形态改变、局部压痛明显、耳穴电阻下降等,从而帮助诊断疾病。

操作方法

耳针所采用的刺激方法较多,目前临床比较常用的包括毫针法、电针法、埋针法、压丸法、刺血法以及穴位注射法。

1、毫针法

一般选用26~30号0.3~0.5寸的不锈钢亳针,通过快速插入的速刺法或慢慢捻入的慢刺法插入选定的耳穴。针刺深度以0.1-0.3cm为宜。进针后,如局部感应强烈,则患者的症状往往有即刻减轻感;如局部无针感,则应调整针刺的方向、深度和角度,或以捻转法行针,具体需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证型、耐受度等综合考虑。得气后留针一段时间后,将针拔出,并用无菌干棉球或棉签进行压迫止血。

2、电针法

是指亳针针刺获得针感后,连接电针仪进行治疗。通电时间一般以10~20分钟为宜。电针法适用于神经系统疾患、内脏痉挛、哮喘等症的治疗。

3、埋针法

是指将揿钉型皮内针埋入耳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其刺激持续时间长,有巩固疗效和防止复发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慢性疾病和疼痛性疾病。

4、压丸法

是指使用丸状物贴压耳穴以防治疾病的方法。此法能持续刺激穴位,疼痛轻微,无副作用,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压丸材料多为王不留行籽、油菜籽、小米、莱菔子等表面光滑、大小和硬度适宜、易于获取的丸状物,目前临床上以王不留行籽和磁珠较为常用。

5、刺血法

是指使用针具点刺耳穴出血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具有清热解毒、行气活血的功效,常用于治疗头面部炎性疾病和疼痛性疾病。

6、穴位注射法

是指将微量药物注入耳穴的治疗方法。一般使用1mL注射器和26号注射针头,依病情选用相应的药物和耳穴。

注意事项

为保证耳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后皮肤情况、避免埋针时间过长、做好后续护理工作等。

1、耳针属于中医外治法的一种,需要专业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及耳廓的穴位分布来精准选穴和操作。而且,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以免导致感染。

2、耳针治疗后,患者应注意观察穴位点是否出现红肿、疼痛、瘙痒或出血等异常情况。轻微的疼痛或红肿可能是正常反应,应及时涂碘伏消毒,但若症状持续加重或伴有其他不适,则应及时向医师反馈。

3、耳针治疗的埋针时间一般根据病情而定,通常为几小时到几天不等。湿热天气耳穴压丸、埋针留置时间不宜过长,耳穴压丸一般为3~5日,耳穴埋针一般为1~3日。

4、免用力揉搓或抓挠耳部,以免破坏皮肤屏障或导致耳部感染。

5、对于扭伤和运动障碍的患者,进针后应遵医嘱适当活动患部,以帮助提高疗效。

其他

参考文献

[1]梁繁荣,王华.针灸学(第10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175-188.

标签:

知名专家授课跟师临床实践

教务一对一价格性价比高

限时领取免费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