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循衣摸床,出自《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亦做捻衣摸床。指患者神昏时,二手不自主地抚摸衣被或床缘的动作。多见于邪盛正虚或元气将脱的危重病候。循衣和摸床是神昏患者患者的常见无意识动作,其中病人手抚衣被,如有所见,称之为循衣;手常摸床,似欲取物,称之为摸床。
《伤寒括要》卷上:“循衣摸床,必兼见撮空及怵惕。肝主筋,肝热甚,故动惕也……仲景主下者,因其不大便也。若内无燥屎,而脉重按无力者,往往以大不气血而愈。此法外之变通也。”沈金鳌《伤寒论纲目》:“王肯堂曰:循衣摸床,危恶之候也。有二症,一由太阳中风,以火劫病,因成坏病,捻衣摸床,此则小便者生,不利者死。一由阳明里热之极,循衣摸床,此则脉弦者生,脉濇者死也。”《瘟疫论·补泻兼施》:“证本应下,耽迟失治,或因缓药因循,火邪壅闭,耗气搏血,精神殆尽,邪火独存,以致循衣摸床,撮空理线,肉瞤筋惕,肢体振战,目中不了了,皆缘应下失下之咎。邪热一毫未除,元神将脱,补之则邪毒愈甚,攻之则几微之气不胜。攻之不可,补之不可,补泻不能,两无生理。不得已勉用陶氏黄龙汤。”《医宗金鉴》:“循衣摸床有二因,太阳火劫热伤阴,小便利生不利死,阳明热极热弥深,皆缘三法失成坏,脉实堪下弱难禁,虚实阴阳难辩处,独参六味可回春。”
(一)临床意义
危重病症的诊断。循衣和摸床都是神识迷乱的表现,多见于热病之中,肝热炽盛,扰乱心神者,多见循衣的现象,阳明热结,心神迷乱者多见摸床现象。《医学纲目》谈到:“病人手寻衣及乱捻物者,肝热也。”《政治准绳·察身》指出:“凡伤寒传变,循衣摸床,两手撮空,此神去而魄乱也。”
(二)《伤寒论》中循衣摸床的分类
《伤寒论纲目》曾言:“王肯堂曰:循衣摸床,危恶之候也。有二症,一由太阳中风,以火劫病,因成坏病,捻衣摸床,此则小便利者生,不利者死。一由阳明里热之极,循衣摸床,此则脉弦者生,脉涩者死也。”其言总结了《伤寒论》中对本证的论述。实际上,此证虽病起不同,或因中风误火,或因阳明热炽,然其理基本一致。
1、热炽津枯循衣摸床:《伤寒论》111条云:“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其证神识昏糊,谵语躁扰,或发黄,或衄血,而身热口渴、脉数舌红,自在不言之中。在一派热象中而见手足躁扰,捻衣摸床,神识昏糊,则属热极津枯,阴不敛阳,阴阳欲离之险兆。仲景未言治法,而其“小便利者,其人可治”一语,则示人急当泻火救阴,如后世之紫雪丹、安宫牛黄丸,或其他清热解毒、凉血养阴之剂如犀角地黄汤等,皆可酌情选用。
2、阳明腑实循衣摸床:阳明腑实重证,浊热攻心,神识错乱,也可见到本证。其证伴见腹满便难,潮热汗出,脉实苔糙等。治宜苦寒攻下,方用大承气汤。其证与前证略有所异,前证热极津枯而无腑实,且血分受累,故发黄衄血,身体枯燥;本证燥热腑实相结,故潮热谵语,腹满便难而脉实苔糙。证有所异,而治法方药自异。
其他
1、主编: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张志斌、区永欣、邓铁涛、欧明.《中医大辞典》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4月
2、总编主编:吴大真,余传隆.《中医辞海·下》: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年
3、主编:吴谦.《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名著·医宗金鉴》: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年
4、主编:张树生、肖相.《中华医学望诊大全第3版》: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
5、主编:李家庚.《张仲景症状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年
标签: